今天,火神山医院已正式在历史留名,
可我们对它的了解,
大多限于些许图片和视频中大致的轮廓。
因此,为了让大家更清晰、更详细的认识它,
小编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
让大家更深层次的了解,
这所“超级医院”,设计背后的门道!
传染病医院建立是有自己的一套标准的,作为一家传染病医院,需要重点满足防疫和治疗两个功能。其设计重心在于满足使用需求的区域划分、避免交叉感染的流线组织,以及利于康复的室内外环境营造。
传染病医院基本流程图 来源:《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50849-2014》
1、设计原则
与一般的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有所不同,传染病医院设计的原则是,在病原、宿主、环境这三个方面切断传染链,控制传染源。
2、平面布局
传染病医院要明确功能分区,明确各部门洁污分区与分流。
平面布局上,医疗区要明确划分出三区:清洁区、半清洁区或半污染区、污染区;
流线上要明确划分出三种流线:清洁路线、半污染路线、污染路线。
特别要重视医疗区内患者活动区域,与医务工作人员工作区域的相对划分,减少洁净与污染人流、物流的相互感染机率。
3、设计难点
传染病医院设计主要存在几个难点:
一是局限污染区,就地消毒;
二是控制中间区,少受污染;
三是保护清洁区,不受污染。
此外,设计上要考虑患者就诊的医疗环境,同时也要考虑:长期在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环境空间,尽量创造人性化的、绿色生态的室内外环境。
传染病医院作为医院中要求最严格的的类型,我们从小汤山医院设计中,也能体会到医院建筑设计,与一般建筑设计的明显不同。
1、小汤山医院总平面布置
小汤山医院以生活区、限制区、隔离区三大区域,明确划分使用功能,洁污分区明确。
生活区主要为工作人员的生活设施,远离隔离区;
限制区为医院的主要配套设施区,如药房、中心供应室、供养站、厨房及洗衣房等,就近服务主要的诊疗隔离区;
隔离区为主要的诊疗处和病人收治处,为本次工程的重中之重。
结合北京冬季多西北风,夏季多东南风的情况,三大区的布局方式相对合理,顺应主导风向,能最大减少污区对洁净区的影响。
小汤山医院平面图
2、设计细节灵活性
小汤山医院由于工程的特殊性,设计施工周期非常短,从设计到交付仅用时7天。在建筑设计上,设计师尽可能地采用了模数化和标准化的设计方式。
设计中以一个标准病区(约40~50床),作为标准模块,在实际的专业配合过程中,根据医院的规模、及具体使用要求进行排列组合,使得复杂的医院建筑,在功能上能够最大化考虑灵活性和可变性。
当年的小汤山医院模型
3、建筑间距要求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有独立规范要求。隔离区在建筑布局上,将这些设施均考虑独立设置在外,既减小对主体建筑的干扰,又保证了这些设施流线的独立性。
小汤山医院在总体规划中,考虑各个区与各区内建筑物之间的必要间隔,例如限制区与隔离区保证30m以上距离;隔离区内各排病房之间建议采用20m间距;但小汤山医院建设年代较早,同时由于工程情况紧急、用地限制,病房间各排最终采用了12m间隔。
2003年5月14日 小汤山医院病区内的非典患者 王建民 摄
1月23日,武汉市政府要求中建三局、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等四家建设公司,按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蔡甸区武汉职工疗养院附近,建设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集中隔离治疗点,武汉蔡甸火神山医院。
1、火神山医院选址有讲究
火神山医院在建设之前,它是武汉职工疗养院北侧的一块空地,远离武汉市区;且与汉江、武昌、洪山、三大高人口密集区形成四边形,基本上可以实现1小时车程,能保证物资运送。
北侧虽有商品房,但其尚未交付,属于非人群密集区域,且与商品房间距远大于传染病医院规范规定。
火神山医院效果图
最为重要的是,该处以前就已经有污水处理厂等净化设施,为传染病医院的污水净化排放提供条件。
为了容纳更多的床位,也要与水系保持合理距离,所以,在多方面考量之下,火神山医院选择L型结构,还有,武汉市的主导风向为东北风,从效果图来看,医院三面环水(东、西、南),因此医院产生的污染对城市影响很小。
2、整体功能分区明确
从图纸,以及色彩分区图中,我们可知晓,火神山医院整体功能分区包括:重症监护ICU、负压病房楼、医技部(各技术科室)等。其中的负压病房楼分为一号楼和二号楼,一号住院楼为单层,共8栋;二号住院楼为两层,共4栋。火神山医院的病房总数,包括ICU病房在内,一共863个。
至于医疗单元的间距,理想距离应该做到20米,但本次项目出于容纳更多床位的考量,只有15米,大于小汤山医院的12米。
3、“ 三区两通道”的平面布局
传染病医院平面布局的基本要求是“ 三区两通道”,三区是指: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建筑平面采用鱼骨状形式,在分区划分时考虑到医务人员要有自己的清洁工作区和对应的连续通道。
目前平面布置上正中间的一条轴便是清洁区、通道和工作区,中轴两侧的布置都是病房单元。
在清洁区与病房单元之间是半污染区,病房单元中的病房为污染区,即医护人员和病房接触的过渡段,医护人员的很多工作都在半污染区里来完成。
病人的通道是在每个护理单元的外侧,因此病人通道,与医护人员的通道是各自独立的,由此保证医护人员不被感染。
4、为什么要使用“负压病房”?
上文中提到的“负压病房”,即指病房内的气压,低于病房外的气压的病房。这样的话,从空气的流通来讲,就只能是外面的新鲜空气可以流进病房,
病房内被患者污染过的空气,就不会泄露出去,而是通过专门的通道及时排放到固定的地方。这种病房最适合抢救,类似非典这样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病人。
5、其它设计的小细节
火神山医院的病房,与医护走廊之间设有传递窗,一种可双侧开启的中空构造,两侧不可同时开启,一般药物及三餐的配送均可通过传递窗完成,避免交叉感染。
火神山建设速度虽快,但是其细节的处理,无一不体现着设计的温度与力量。
“没想到小汤山医院的图纸还能再用一次,
虽然我们不希望它再被使用。”
——小汤山医院的设计者、医疗首席总建筑师黄锡璆。
无论是17年前小汤山的建立,
还是17年后火神山的诞生,
都离不开全国知名设计师黄锡璆的一份功。
1941年出生的黄锡璆如今已年近八旬,17年前他带领的中元医疗团队临危受命,在7天内完成“小汤山”医院设计建设任务。
17年后他再次找出当年的图纸,结合当年的经验,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
从壮志青年到有成中年,
再到如今的白发老人,
他心心念念的就是:
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
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
在黄锡璆的背后,
还有着无数位日夜奋战的一线设计者们,
共同诠释了一句经典名言: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的很好!
灾难来临,我们依靠的是无数默默付出的英雄!
向无数的幕后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