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道工序被称奢靡,千年历史遭毁灭式禁绝,揭秘扎染背后的故事

2020-09-07   鲸看

原标题:10道工序被称奢靡,千年历史遭毁灭式禁绝,揭秘扎染背后的故事

一块白布、一卷白线、些许染料;

提起记忆中的扎染,你是否也会想起:白蓝相间的自然气息中,有种简单、温柔的质朴感。

如此简单的“配置”,凭啥能成为散落人间的艺术瑰宝?

关于扎染,远没它看起来那么简单。

千年历史,全民追捧,却遭毁灭式禁绝;

10道工序,环环相扣,成就永不褪色的非遗;

今儿,咱们就聊扎染背后的故事

1

【扎染的历史】

千年历史 曾遭毁灭式禁绝

前两天,和朋友无意中聊起扎染

在他心里对于扎染的概念不过就是一块白布放在染料里染色,此外再无其它了解。他也很纳闷,单凭这项“技术”咋就能成为非遗之一呢?

聊到这里的确是有些伤感的,看着扎染千年的历史,有些无法表达心酸与叹息。

其实扎染能延续至今,实属不易,虽然有过鼎盛的辉煌时期,却也经历过毁灭式的禁绝政令。

关于扎染(也称扎缬[xié])最初由谁创造的,尚未被证实。但它在我国已有1500年的历史,始于秦汉时期,兴于魏晋南北朝,鼎盛于

唐代成为扎染的纺织品最为流行的服装面料

上图为"青碧缬衣裙";

在唐朝,扎染因品种丰富、技艺精湛,广受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薛涛在《海棠溪》中一句“人世不思灵卉异,竞将红缬染轻沙”,把扎染后的丝绸与海棠相媲美,表达了扎染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水平审美标准

除了诗歌赞美外,唐三彩、绘画、壁画等艺术形式也同时记录了扎染在民间的“记忆”,如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能即刻脑补出唐代妇女们扎染时捣练、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

细看其中一位蓝衣女子,其下裳是典型的捆绑而成的大圆圈纹,上衣图案或为先扎染、后刺绣而制作的成衣。至此,可以看出在唐朝,扎染已然成为贵族间的时尚,且制作复杂、需耗费大量人工

完整版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

《捣练图》细节展示

也正因如此,北宋仁宗皇帝便下令:因扎染服饰奢侈费工而禁绝此工艺,使中原扎染工艺衰落,以致消失。

好在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技艺。除中国外,日本、印度、柬埔寨等国也有扎染手艺。

日本蓝染细节图

扎染在唐朝时传入日本,被叫做蓝染。

日本将其视作珍宝,至今还在日本的东大寺内,保存着我国唐代的五彩绞缬

很多人疑惑,日本为何对扎染的如此珍视?其原因源于日本文化崇尚自然的馈赠

在日本的传统色彩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植物染料的色彩。无论是自然培土的植物管理,还是后期染织而成工艺程序,都带有浓厚的日本传统文化,在他们心里植物染料与如今的化学染料是不可比拟,原因有三:

第一:变化莫测的自然色泽;

第二:草木自有的沉静安详的气质;

第三: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也正是自然染料的独特性、草木性及循环性,让日本人爱上扎染。

日本植物染织工艺传人吉冈幸雄的草木染工作室

(调色-上色-晾晒成品)

除了日本,扎染在印度也颇为流行,在印度扎染是彩色的。

因为印度人坚信神灵的世界是五彩的,他们可以从中吸取灵感,将色彩文化娴熟的运用在生活的每个角落。

所以印度扎染随处可见的都是颜色斑斓的图案,并且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常常有着象征吉祥莲花,以及象征力量与智慧大象等纹样,以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对生活的期盼。

宗教色彩浓重的印度扎染服饰及图案

无论是中国扎染的“云淡风轻”、日本扎染的“回归自然”,还是印度扎染的“浓墨重彩”,都在扎染的大日记中记载了属于自己的风格。

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扎染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落、局地保留的各个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

回看中国扎染厚重的历史,我们虽能通过其每个阶段感受到它独特的底蕴,但却无法走过它的时代。这种历史的沧桑感即便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但至少希望人们不要淡忘它的经历以及“成就”它的每一道工序

2

【制作工序】

先扎后染 流程讲究

对扎染的制作工序,很多人估计和笔者朋友有着一样的感念——给布染色。对于这种高度概括,确实不可否认,但想要染出个“名堂”,就得按照老一辈的工序流程来。

在扎染工艺中,扎与染是两个不同的工艺概念,即扎结染色。其工序颇为讲究,基本分为10个步骤:

扎结:前处理、定形、描稿、扎结;

染色:浸色、晾干、水洗、固色、脱结、后整理;

扎结:前处理、定形、描稿、扎结;

扎结说白了就是对预设图案的织物上,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扎结完毕后,会有不少小揪揪,虽然皱巴巴,但却是扎染纹样的灵魂。

古法染料来源于植物

在染色之前,我们首选需要确定你选用的染料,中国的古法染料一般也用植物染料,有红花,紫草,蓝靛、板蓝根等,所以传统扎染以红色、褐色、黄色、蓝色等单色居多。

板蓝根中提取蓝

确定扎结图案及染料后,便可染色,这里的染色并非直接上染料就完事儿。则是通过浸色、晾干、水洗、固色、脱结、后整理熨烫。

浸色需经过热染、冷染两种方法定色。

染出来的布,颜色蓝白相间,蓝里带青,不易褪色,是其它方法无法达到的地方民族特色。

热染:在开始加热时放盐,会使热染不易褪色,加固色泽;

冷染需浸泡织物后,用冷水清洗、解结,熨平;

看到扎染复杂的工序后,相信大多数人会“刷新”对扎染工艺——给布上色的刻板印象。

而它的10道工序看似冗杂,却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每一步都是影响扎染最终成品质量的关键过程。亦如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跨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数

试想下,有这样几位七八旬的老人们,她们眼神不济、行动缓慢,本是享受天伦之乐、承欢膝下的年纪,却依旧去坚持手工制作的这10道复杂工序,用大半生的精力延续扎染这门老手艺……

这种匠心精神不止是上一辈人手艺的延续,也是如今她们守望传承的期盼。

目前,我国国内扎染工序延续较完善的是大理白族扎染四川自贡扎染,它们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少手工艺人都会慕名前去学习,去亲自感受那原汁原味的扎染工艺及艺术精髓。

虽然如今扎染工艺还在坚持,但依旧需直面当下改革与传承的现实问题。

3

改革与传承

赋予时代性 延续扎染人文内涵

扎染的精细入微持之以恒,时刻体现着劳动人民匠心精神人文品质,但工业时代的来临后,机器逐渐代替了手工,高效的数字化智能化,使扎染艺术中的人文精神逐渐消失

在紧随其后的现代信息化、科技化等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扎染艺术等一些传统工艺品被贴上了“土气”的标签,而将逐渐被推向淘汰的边缘。

但笔者认为扎染之所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是因当下人们未赋予它时代性

在传统文化不断被外来文化及技术的冲击的过程中,传统工艺若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和保护,自然也无法很好地传承与发展。

如此看来,将融合+创新的理念融入当代扎染的设计中:即融合当代流行元素,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将古老的艺术样式与现代的审美需求相对接,既可一定程度缓解其当下的问题,也可保留其传统文化的内核

例如数码印花+扎染技术:将数字技术传统意义上的印染技术结合起来,根据扎染相应的特性,设计出与其相配的现代数码印花图案

在艺术领域,我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弥补时代性的融合问题,但扎染的全套产业链若想更好的延续,仍需思考其商业化的良性发展与运作

笔者前几天去参观扎染坊时,最大的感触便是其商业化的量级是够的,随处可见的扎染作品:扇子、钱包、服饰、用品等,但人们对扎染工艺、文化背景、基本工序的认知和概念的普及却弱了很多,太多为了商业利益而频繁灌输的品牌概念,令人们轻易忽略了扎染的精髓。

琳琅满目的扎染商品

想要真正传承扎染的艺术及品格的精髓,除了提高其商业化的普及度与高度外,其人文内涵认知普及也急需真正的灌溉到人们心中。

从对扎染的初步认知、到详细了解、再到深入研究、最后实际上手,只有经历上述系列体验后,才能真实的体会到扎染的乐趣,从而了解到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扎染工艺流程

独具魅力的沉淀之美:民间扎染工艺特色及其应用和传承

扎染的历史与文化

扎染各种捆法图案图解

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