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预防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人人都有,但太多人不会“用”

2020-04-24     云南中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大家原有的生活规律。对于传染病,这次疫情给大家上了一堂深刻的防疫课。


众所周知,本次疫情的遇难者中,多数都是年老体弱且有长期慢性基础病的人,这个群体平素体质较差、容易被各种疾病“光顾”。


而绝大多数免疫力相对正常的人,即使得了新冠肺炎,康复机会也更大。


这其中除了有病毒变异的因素影响外,最值得大家关注的就是——免疫力。


免疫力为何能防感染


免疫力是人体自身的防御机制,是人体识别和消灭外来异物(病毒、细菌等),处理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以及识别和处理体内突变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早在《黄帝内经》一书中就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正气”,即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


一个人正气强盛,就能有效地抵御外邪,从而不容易生病,或者生病后自愈能力强,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免疫力强。


这种人即使接触了病毒,人体也可能会自行把病毒清除掉。


如果正气不足以抗御邪气,就容易感受外邪侵袭或者机体功能失调出现疾病,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免疫力差。


免疫力低下有预兆


以往人们对免疫力的理解比较模糊,觉得免疫力是抽象的、可有可无的,经历了疫情才知道免疫力甚至可以决定生死。


但是,免疫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说,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在经历过持续的疲劳和紧张后,也会出现免疫力降低。


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感冒、咳嗽、过敏...小毛病不断,就是典型的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1

爱烂嘴角


“烂嘴角”在医学上称为口角唇炎,表现为口角部位皮肤起红斑、水肿、渗液和结痂。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梁雄安介绍,“烂嘴角”频发,很可能是个体免疫力太差,容易受病毒侵染所致。


2鼻子爱出汗


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裴智梅表示,鼻子爱出汗很可能是免疫力低的表现,一般来说,这类人经常出现反复感冒。


3太爱干净


人体免疫系统需要不断经过外界致病因素的“驯化”来逐渐增加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如果太爱干净,免疫系统就得不到锻炼,久而久之免疫力就会越来越差。


4闷闷不乐


天津市安定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徐广明表示,医学研究证实,乐观能有效增强免疫力。而闷闷不乐、情绪紧张、心理压力大的人免疫力会差一些。


5吃得太挑


长期挑食、偏食的人往往因营养摄入不全面,导致免疫力差,继而引起许多小毛病。


6经常熬夜


人的睡眠系统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这个系统一旦紊乱,人不仅不能高效率地工作,还会导致免疫力降低、疾病频发。


7不爱运动


经常不运动的人,身体气血运行变慢、肌肉松弛无力,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和病毒。


8太能吃


每顿饭吃的太饱就会出现“食积”、“食滞”。积久化热、久积致虚,免疫力就会降低,出现反复感冒、咳嗽等。


提升

免疫力,别忘三保养


1养脾胃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换句话说,它是支持我们获得良好免疫力的发动机。


只有脾胃正常运转,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全身所需的气血,养护我们的正气。


一般来说,脾胃差的人肌肉薄弱、无力,平素胃口较差,更容易生气、发火、较真。


要改善这种情况,其实也很简单:


其一就是要“吃好”,所谓“吃好”并不是要“吃贵”,而是要吃的舒适。


比如吃新鲜烹调的温热食物、不过量摄入肉蛋奶等荤食、少吃或不吃包装食品等,都是养护脾胃的好手段。


其二,就是不要思虑过重。


很多脾胃虚弱的人都喜欢钻“牛角尖”,其实,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手头忙起来,既能改善生活品质还能减少焦虑情绪对脾胃的损害,一举两得。


2养睡眠


睡眠关乎先天之本——肾气,以及身体整体的收阖能力,是人体的源动力。


一般来说,深度睡眠期间,就是人体自愈力发挥最强的阶段。


平时,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手段促进睡眠:


  • 晚上少吃;
  • 睡前少看电子设备;
  • 做一些缓慢的运动,比如八段锦、瑜伽等;
  • 睡前适度静坐

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静下来,才能收获更好的睡眠。


3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能增强人体脾肾功能,帮助人体获得更强的免疫力。


不过,靠运动提高免疫力不能只靠突击。


一般来说,每天1个小时的运动,持续运动12周,免疫细胞数目才会开始增加,免疫力才会相应增强。


在12周后仍坚持运动,才能维持免疫力不降低。


我们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


  • 每天走路至少6000步(体力较强者可慢跑);
  • 每天做30-60个下蹲(体力较弱者,可放慢速度);
  • 太极、八段锦、八部金刚、瑜伽选一;
  • 尝试俯卧撑、平板支撑、哑铃若干组,按日程、按体力逐量增加。(本文转自养生中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I-urnEBfGB4SiUwDMH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