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对普通人的命运书写

2019-10-10     知识圈app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为缩影,呈现了白鹿原上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的命运,同时塑造了一部西北地方史。

2009年,陈忠实曾出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全面回顾了《白鹿原》一书的构思与创作经历。


陈忠实,中国当代作家

01.

“白鹿”之源起

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陈忠实开篇便提及《白鹿原》的创作是“意料不及的写作欲念”。他在写作《蓝袍先生》的过程中,察觉中篇小说的体量已无法容纳自己想要表达的、对脚下土地的深情,因而萌生了创作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

他这样写道:

“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旋在我的心里,且不说太远,在我之前的两代或三代人,在这个原上以怎样的社会秩序生活着?他们和他们的子孙经历过怎样的生活变化中的喜悦和灾难……以这样的心理和眼光重新阅读这座古原的时候,我发现这沉寂的原坡不单在我心里发生响动,而且弥漫着神秘的诗意。”

此后,受中国作家柳青《创业史》和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卡朋铁尔《王国》两部小说的影响,陈忠实意识到,要开始写作,必须首先了解“我生活着的土地的昨天”。

怀着这种想法,陈忠实走访了西安周围的蓝田、长安、咸宁三县,一边查阅县志,一边写作,一边与当地人交谈,在此过程中逐渐积累起《白鹿原》珍贵的素材。

正值20世纪80年代,“反思文学”思潮在社会兴起,陈忠实对“人”的关怀与同情正好顺应了时代潮流,《白鹿原》应运而生。

小说《白鹿原》

作者: 陈忠实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7年

也因为这样的时代背景,程广云老师指出,《白鹿原》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思想产物。

现实主义的《白鹿原》诞生后,震惊文坛,获奖无数,陈忠实成为“作品比名气大”的作家。程广云老师更是盛赞《白鹿原》,称它是:

“自《红楼梦》以来最重要的长篇小说”。

02.

“雄奇史诗,长幅画卷”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

《白鹿原》布局宏大,场景壮阔。小说从陕西关中平原上的白鹿村展开,涵括了白鹿原传统社会生态、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的历史背景、农民运动与国共合作及分裂、自然灾难力量的冲击、解放战争等多个历史主题。

在解读这本书时,程广云老师指出,我们可以把《白鹿原》看作一部家族史,风俗史,或是个人命运史,民族命运史。


程广云,哲学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然而,《白鹿原》又远不仅如此。程广云老师提醒,我们不能把文学等同于历史,文学虽然也研究“人”,但作为个体、作为肉身的人才是文学研究的核心。

站在这样的角度上,程广云老师认为,对《白鹿原》的解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家族恩怨史、党派斗争史和民族心灵史。

03.

《白鹿原》的三个层次

层次一:家族恩怨史

白鹿两家原本是同宗同族的,但是后来分裂为两个家族,并有了各自的家族传统,白家的家族传统是强调族规纲纪,而鹿家正好相反,主张变革和奋斗。

截然相反的家族传统和其他矛盾致使白鹿两家结下恩怨,经常互相对着干。比如,白嘉轩为了摆脱死老婆的厄运,使计骗取鹿子霖有白鹿的那块风水宝地,由此产生了矛盾,最后朱先生从中调解,让他们讲仁义,握手言和。

程老师认为,宗法制度虽然可以起到规范地方生活、巩固血缘纽带的作用,但是也有其残酷性,是反人性的,它会导致各方势力的明争暗斗,其中最弱势的女性群体,如田小娥、冷秋月等成为了可怜的牺牲品。

层次二:党派斗争史

党派斗争主要是从辛亥革命开始到解放前,其中对白鹿原形成比较大冲击的两次革命是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后者对白鹿原的冲击更大,因为国民革命是社会革命,改变了白鹿原的社会结构。

在国民革命的影响下,过去宗法制度下的个人斗争演变为大环境下的立场站队,对人性是有伤害的。比如,白灵和鹿兆海的革命爱情悲剧和白灵的命运悲剧。

程老师认为,在革命这种历史语境下,产生了不同的人格去匹配相应的社会变化,这种人格也裹挟着个人的命运,造就了不同的人物结局。

层次三:民族心灵史

对于民族心灵史这个层次,程广云老师提到《白鹿原》开篇所引用的巴尔扎克的一句话: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对于这句话,程广云老师认为,小说要阐发的主题之一,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智慧。

“我们这个民族依据文化传统,是怎么应对各种天灾人祸,然后在这样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怎么实现我们民族的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从以上这三个层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白鹿原》对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物命运给予了充分的关怀和悲悯。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HBlvG0BMH2_cNUgakX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