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金钱没概念?穷养富养不如给孩子正确的理财教育

2019-09-27   湾妈育儿

前阵子,一名14岁的少年小武,在家人外出打工时独自在家玩手机。没想到在短短几小时内,花了16万元打赏手游主播。

当记者采访他“为什么会把钱给不认识的主播?”

小武说“对金钱没什么概念,刷礼物给主播能得到夸赞,很开心!所以越刷越多!”

很多网友质疑,小武都上初中了,怎么还会不经思考的把钱送人?

不得不说,这位孩子缺乏金钱意识和冲动的消费行为,父母要负最大的责任。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会倾向用金钱拓展孩子的视野和品位,在物质上用“最好的”富养孩子。但是过度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很可能建立错误的金钱观。在父母的呵护下,孩子根本不清楚现实家里的经济状况。

作为父母仅仅让孩子认识钱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如何支配并管理金钱。今天就来分享如何帮助12岁以下的孩子进行财商启蒙,建立正确的金钱观。

什么是财商启蒙?

“君子言义,小人言利”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中国家长都避讳和孩子谈钱,一方面是认为孩子只要专注在学习上就好,另一方面是怕孩子“铜臭味”太重显得俗气。

但在欧美国家情况则相反,财商被视为和情商、智商并列同等重要的社会能力。甚至在欧美家庭中,儿童财商启蒙是越早越好。

财商一词最早由《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提出。
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
(1)正确认识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
(2)驾驭财富、正确应用财富及财富倍增规律的能力。

简单来说,财商就是人类在经济社会打理钱的能力。想要财商高,首先要具备金钱的知识与正确的价值观,懂得管理金钱并运用投资赚更多钱。

罗伯特·清崎曾说过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让债主、奸商、警方甚至骗子来代替你进行这项教育,那恐怕就会付出一定代价了”

今年5月,宁夏一位大二的学生小曹,忽然决定退学甚至还有离家出走的念头。幸好家人及时发现异常。小曹才向父母坦诚,前年为了买新手机,网贷借了8000元。没想到经过两年欠债滚成27万,小曹根本无力偿还。

类似的案件层出不穷,有女大学生为了买化妆品、奢侈品网贷,结果因为支付不出欠款,给家人留下遗书跳河。

所以父母有义务在孩子童年时,有意识的教育孩子如何用钱。不仅要让孩子明白金钱的来源与价值,还要告诉孩子如何运用金钱,完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金钱观引导误区

1.做家务换取零花钱

为了让儿子小佑了解劳动才能换取报酬,小娟在孩子大班时以零花钱奖励孩子做家务。原本以为奖励的方法,能让孩子从小培养做家务的习惯。没想到在小佑上初中时,有一回小娟不慎打碎咖啡杯,手还被划伤了。赶紧请儿子帮忙清理地板。

小佑确实把碎片扫好,也把泼洒的咖啡液体拖干净了。但事后却斤斤计较要妈妈支付工钱。就连姥姥来家里帮忙煮饭,口渴请小佑帮忙倒水,也被要求“付钱”。

小娟试图跟孩子解释“姥姥来家里帮忙做饭很辛苦,你给她倒水是应该的。”但小佑却说“倒水也是劳动,怎么不给我钱啊?”

夫妻听了,不禁担忧孩子变成自私自利,不为家庭付出的白眼狼。

虽然小娟的本意是想教育孩子用劳动换取金钱,其实像扫地、洗衣服这种家务,是孩子身为家庭成员的义务,轮流做家务本来就是每个成员的责任,不应该牵扯上金钱报酬。这相当于是告诉孩子“家庭贡献是金钱交易换来的”。

2.干涉孩子支配零花钱

琦琦上小学后,回家跟妈妈说“我的朋友每个月都有50元,我也想要零花钱。”

婷婷想着孩子长大了,同侪难免会互相比较。于是就答应女儿的要求,给相同数目的钱。

然而最近却因为琦琦想买一组画画工具套装,让亲子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婷婷觉得孩子的决定太草率,眼都不眨就要花掉一个月的零花钱,只为了买个不实用的画画工具组。

琦琦则认为“妈妈说话不算话,明明是零花钱怎么又不能让我自由使用?”

婷婷给孩子的零花钱,就是放权,因此琦琦有权利决定零花钱如何支配。

有句话说“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得先蹲下来从孩子的位置和高度看世界。”在父母眼中不实用的物品,对孩子而言价值不同。父母批评孩子的决定,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第一次拿到零花钱,可能一兴奋就不小心把钱花光。我的侄女小喜,在小学刚拿零用钱时就是如此,一口气花了整个月的零花钱,买了指甲彩绘玩具组。后来发现自己钱不够买零食饮料,还得向哥哥借。好不容易等到下个月发零用钱了,还得拿一半还给哥哥。从这次的经验中,小喜理解分配零花钱的重要性。

父母给零花钱,是给孩子磨练管理金钱与欲望的好机会,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干涉孩子花钱。如果担心孩子乱花钱,湾妈建议把交通费、餐费等必要支出和零花钱分开。等到孩子能管理零花钱,再加入必须支出的钱,让孩子承担更大的财务管理责任。

讲完常见的财商引导误区后,接着来谈谈怎么给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财观。

如何进行财商启蒙

1.告诉孩子钱的来源

快三岁的女儿经常跟我一起逛超市,超市出口有台摇摇车,我们约定表现好可以玩一次。当甯甯看我从钱包掏钱,就会嚷着要帮我取出。

有一回,我把零钱藏在包包里,只留了一枚硬币在钱包。女儿一看很惊讶的说“没有钱了。”

我说“对啊,钱不够坐摇摇车,怎么办?”

“那我们能去跟买菜老板拿吗?”女儿看了我手上提的菜,想到刚才我们把钱付给超市收银员。

我告诉女儿,钱包里要有钱的前提是要去工作,付出劳动才能换取金钱。爸爸很努力地上班就是为了赚钱给我们支付生活的开销。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并没有特意教育孩子金钱的来源,孩子还真的以为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在3~6岁阶段,可以布置家家酒的游戏,让孩子认识钱的种类并学习金钱交易。这个年纪的孩子对数字有基本概念,可以从1数到10。他们很喜欢把生活经验融入在游戏中,不断地重复并内化。

我和女儿经常玩超市的游戏,互相轮流扮演顾客与店员。

我会把一些物品标价在10元以内的数字,然后准备消毒过的硬币,陪着孩子一起数。看看需要多少个硬币才能交易。这个游戏能将抽象的数学落地实践,同时也能强化孩子对数字的印象,最后孩子也认识钱币。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让孩子正确认识金钱及钱的来源。让孩子明白平时我们辛苦上班,没办法整天在家陪伴,是为了赚钱养家。有些欧美企业有“父母日”,让家长带孩子去公司观摩。

动画片小猪佩奇也有类似的主题。猪爸爸带着佩奇与乔治到办公室,让孩子们看看自己工作内容,让他们明白父母“上班的一天”都在做什么。

2.区分想要与需要

表弟浩浩上小学后,舅妈固定每个月给他一笔零花钱支配。当浩浩想买必需品之外的玩具、拼图等物品。舅妈就提醒他“你有零花钱自己买。”

浩浩想买火车轨道组,但是价钱太贵一个月的钱不够买,于是跑来央求舅舅、舅妈帮忙。

舅妈询问孩子“为什么要买这个玩具?”

浩浩说“班上同学有买,我也想要!”

舅妈说“好,那我们来制定存钱计划。”

舅妈帮助表弟制定了存钱计划,每个月拿1/3的零花钱存,4个月后能买到他想要的火车玩具。

6~12岁阶段,父母定时定量的发放零花钱,让孩子学习如何运用零花钱。当孩子说想买东西时,父母要引导孩子区分究竟是“想要”还是“需要”。

“需要”是必需品,没它无法满足基本生活,比如交通费,书本费等等;“想要”则是孩子一时冲动的欲望。家长可以告诉孩子,需要的物品由爸妈出,想要的自己掏钱买。

3.延迟购买

美国斯坦福大学曾做过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这个实验找来了一群4岁大的孩子,分别将孩子带到房间,并告诉他眼前有块好吃的棉花糖。如果可以忍住不吃,15分钟后可以得到另一块棉花糖奖赏;如果吃掉了就没有奖赏。
结果在10年后追踪参加实验的孩子,发现忍住眼前诱惑没吃棉花糖的孩子,无论是学业、工作等人生发展都比吃掉棉花糖的孩子还要优秀。

棉花糖实验提醒我们,要想成功必须懂的“延迟享乐”,要在选择“短暂的快乐”和“忍耐换取更好的”之间做选择不容易。教导孩子“延迟享乐”的观念应从小训练。

有个叫小李的少年,身为家中独子相当受宠。每当他撒娇吵着要买东西时,父母都会尽量满足。有一回小李想换新手机,妈妈以手机才用不久为由拒绝了他。这让他遭受到强烈的挫折感,甚至出手殴打妈妈。

孩子向你提出购买“非必需品”时,父母应该教导孩子设立财务目标,自己存钱买。等到过一段时间后,孩子才买到玩具会更加珍惜。

针对购买非必需品,父母也能保留讨论空间,如:婷婷和女儿讨论如果愿意等一段时间在买,可以补贴一半的钱。一方面也能看看孩子是不是一时兴起,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孩子会发现,想买的东西没那么重要了。

4.简易存钱法

父母给孩子零花钱,除了让孩子学会合理消费外,更重要的是鼓励孩子存钱。孩子或许会疑惑,为什么要存钱?

爹妈可以这样解释“如果每次拿到零花钱就全部花完,那么就没办法买到自己很喜欢却比较贵的玩具了。”

这里湾妈根据“三二一支配原则”,改良为儿童版的简易存钱法,适用于12岁以下的孩子。

所谓三二一支配原则,指的是把收入分成3:2:1六份。3/6作为中长期目标储蓄,2/6为高价物品储蓄,1/6作为日常花销。
而改良的简易存钱法,就是准备两个存钱桶,分别是:
(1)立即支出:孩子可以随时花用的钱
(2)计划支出:为较高金额的物品有计划性的存钱。

透过简易存钱法,训练孩子分配零花钱并根据财务目标存钱。当发放零花钱时,让孩子决定要分配多少比例到不同的存钱桶中,例如:孩子希望快点存到钱买想要的东西,就可以提高计划性支出的比例。

家长也能以补助部分金额的方式,鼓励孩子存钱。举例:孩子若能每个月存50元,妈妈就赞助100元玩具费。

关于金钱观念,我们应该传达给孩子:金钱的价值是能帮助实现目标,而钱是需要靠劳力换取。通过合理的消费与存钱才不会被钱驾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