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由肖战、王一博主演的《陈情令》必须有姓名。
从开播时被负评包围,豆瓣开分仅仅4.8,到后来形势逆转,评分在越来越多的褒扬声中不断上涨。
目前,《陈情令》大结局已出,豆瓣评分更是已经涨到7.8分。
从4.8到7.8,《陈情令》创造了一个低开高走小奇迹的同时,也以身作则,给后来的改编剧做了正确示范。
一部文学作品能够拥有众多读者,成为人气作品,不仅是因为它所构架的世界。故事及其想要表述的主题固然重要,但形象鲜明、血肉丰满的人物,才是最吸引读者的元素。
《陈情令》的原作中,高冷出尘却专一深情的蓝忘机、洒脱不羁却心如暖阳的魏无羡、温柔似水柔中带刚的江厌离、机关算尽众叛亲离终得报应的金光瑶、扮猪吃老虎看似懵懂无知实则操纵全盘的聂怀桑、偏激乖戾满心邪念的薛洋……
这些人物,或正或邪,或贯穿全局或只是戏份寥寥的配角,都因为作者的塑造捏像而有了生命。
他们活在书中世界,却感动浸染了看故事的人。
当这个用文字构筑的故事,被搬上屏幕由真人影像来讲述,想要被接受获得任何,就需要主创方把住剧情、人物两大要素。
《陈情令》中的故事线,基本上完全按照原作的设定推进。从开篇的乱葬岗之战转至莫家庄,之后两人重逢,并由此进入“前尘”,有了求学、斗气、教化、合力对敌、莲花坞被灭、不夜天之战、魏无羡修诡道、穷奇道之变、金麟台大战……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编剧让温情提前出场,并为她加戏的做法,为剧集和演员都引来非议无数,但之后的修正,又将剧情引入了“正途”而得到观众谅解。
与原作相比,《陈情令》并非没有改动。比如“教化”一部分中,剧版增加了温晁鞭打魏无羡、将其关入兽穴的情节。但这一段增加的剧情,除了有突出“温情”的嫌疑外,对魏无羡的人设并无影响,反而具象化了原作中一带而过的“刁难”。
《陈情令》中绝大部分戏份的增减,基本都没有突破这个底线。所以,就算之后的“义城篇”节奏太快、显得潦草,“忘羡”重逢后的相处也删减了不少,但精义未失,改动幅度完全在追剧观众的接受范围内。
把住了剧情,让其最大化忠于原著的同时,《陈情令》对人物的展现也可圈可点。
与肖战获得的高认可度相比,王一博则承受了较多的压力——被指责两眼无神、表演僵硬、武戏不出彩。
但其实他在诠释蓝忘机时,还是借用了许多细节动作去贴合人物。挺直端正的腰背、一板一眼的言辞、高冷之中偶尔泄露的柔软。虽然整体来说,演技依旧稚嫩、青涩,但以他的表演经验能做到如此,已经可见其用心。
与原作对应,《陈情令》中的人物基本上都贴对了“标签”,魏无羡的洒脱不羁、蓝忘机的高冷含蓄、江澄的倔强高傲、温宁的温软忠诚、金子轩的傲娇善良、金光瑶的腹黑巧辩、薛洋的邪魅乖戾、晓星尘的清傲正气、江厌离的温柔和温情的倔傲……
可以说,每个人物都是“活”的,包括戏份并不多的虞紫鸢、温逐流、温晁、王灵娇等等。
以上,便是让《陈情令》完成“烂剧”到“真香”大逆转的重要原因。
反观之前遭遇全网吐槽的《封神演义》和新版《新白娘子传奇》,以及因为结局魔改致使评分只能停在5.7的新版《倚天屠龙记》,便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失败范例。
这几部作品,剧情大幅度脱离原作、前作,反而将“宝”押在演员身上,想要靠粉丝带动作品。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出发点便是错误的。
所以,即便《封神演义》有了邓伦的狐妖撑场,《新白娘子传奇》有了男女主的人气,《倚天屠龙记》有陈钰琪的赵敏做亮点,整体质量依旧备受质疑。
一部作品成为经典,绝对不会是单方面原因。文学作品要的是故事和人物,影视作品则更为复杂,包括了剧情、表演、摄影、配乐、服道化等多方面,想要成为经典佳作,也就更加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 “没有一部改编作品赢过原著”说法被认可的原因。
无法做到面面俱到,那就以《陈情令》为例抓重放轻,最大限度去还原故事和人物。毕竟,原著作为高人气作品,架构、设定、人物肯定是成熟到不需要大刀阔斧去修改的。
如果能在还原剧情的前提下,让书中的人物在屏幕上“站”起来,同时弥补原著中的不足和遗憾,何必发愁得不到观众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