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在今天许多人的眼中,只不过是个调味品而已,盐税,在今天国家财政收入中,只占全国税收总量的极少部分。但你是否知道,盐税收入曾经在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一直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昔日的海边,曾经有多少盐民在那里煮海水为盐;昔日的运盐河,年复一年,航行着数以千计的运盐船;昔日又有多少盐税是用于赔款和还债?从古到今,泰州地区共为国家贡献了多少盐税已经无法统计,但是这段历史,我们不能遗忘。
江苏盐税博物馆在泰州市区西仓路南,西城河畔,这里原来是泰州分司引盐过掣的西浦、郁浦所在地,
江苏盐税博物大门
泰州(海陵)盐税文化源远流长
古泰州(海陵)地域濒临黄海,辖地广阔,所属有大丰、东台、南通等地,官家盐场分布广而多,盐税资源十分丰富,盐税文化源远流长。
在黄海边“煮海水为盐”
盐税文化是泰州的根脉。淮左古郡,苏北名都。泰州之于盐税,源远流长,由来上矣。李白的《梁园吟》中有“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的诗句,其中吴盐就是泰州出产的海盐。泰州自古就是海盐的重要产地,唐代时全国有六大盐区,泰州为两淮区之首。在唐宋时期,泰州盐税一度占国家税收的一半。发达的盐业为泰州带来的繁华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也给泰州人的生活注入了很多闲适的生活观。
盐税在泰州,拥有超过2000年的悠久历史。汉代有运盐河,唐代有海陵监,宋代有盐税印,元代有运盐司,明代有广盈仓,清代有税务碑,还有海陵仓、铁盘厂、税务桥、税务街,尤其是有泰坝掣盐衙署,更有赋、盐、泰“三个居半”的美丽佳话。
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是古泰州盐场的开拓者。当时,他召集被流放人员在黄海边“煮海水为盐”,为了把古泰州盐场的盐迅速运往扬州,然后销往不产盐的地区,他还下令开挖了从扬州湾头到泰州蟠溪(今属如皋)的邗沟,也就是古老的运盐河,即现在的老通扬运河。
从唐代到清末,历代封建政府为强化泰州域内的盐政管理,曾设有专门的盐业管理机构。唐代的海陵监为全国十大盐监之首,宋代“泰州盐仓场一年内支发客请盐及四十万袋,创一仓支盐1亿2千万斤的全国最高纪录”,宋代史称“天下大计仰东南,东南大计仰淮南”, 晏殊、吕夷简、范仲淹三位宋朝宰相都曾在泰州担任过盐官。从南唐诸仁规任海陵监开始,有四百多年时间两淮盐业管理衙门一直设在泰州,明初两淮盐运司署才移往扬州,明代以后,两淮盐税长期占全国总盐税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泰州又占两淮盐税的半数以上。清雍正年间“扬州八怪”之一的画家高凤翰坐镇泰州专司督坝查验盐务,清道光时期江苏巡抚林则徐在泰州南门城外滕家坝竖立税碑,永禁越坝逃税。到了咸丰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不仅买下了三峰园更名乔园作为他的私人花园,他在泰州做官期间,还倡导兴建了泰州盐宗庙,比扬州盐宗庙还早十年。还有泰州的税务街、税务桥等,这些深深的历史印记成为丰厚泰州盐税历史文化的佐证。
盐税博物馆青砖灰瓦
江苏盐税博物馆位于市区西仓路南,西城河边,西侧和东侧分别是海城公寓和御景公寓。目前,该地块现有仿古闸房一间,老仓库三座计33间。
江苏盐税博物馆建建筑采用清代民居风格,青砖灰瓦,花格窗,将通过增加门厅、连廊、玻璃顶等手段将原有三座仓库联合成一个整体,并将中间狭长的巷道划成一大一小两个庭院,及一个将前后建筑连为整体的玻璃房,既满足功能需求,也将空间变得趣味盎然。
在博物馆的西侧,建有泰坝衙门。泰坝即泰州拦河坝,是指从江南经泰州去下河及海安、如皋方向或向西去扬州方向,南去长江口岸的客货船,必须在泰州过坝。历史上古泰州盐场的海盐主要通过泰坝过坝掣验后,经扬州销往湘鄂赣皖豫等地。其中,滕家坝、鲍家坝等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清雍正年间,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泰坝为引盐汇集之所,各场夹带私盐皆于此出售,建议设泰坝盐掣署衙,专司淮盐翻坝运输和盐课查验事宜,扬州八怪之一的高凤翰就是第二任泰坝监掣官,泰坝衙门就是他在任上建造的。
对于清代衙署建筑,《大清会典》有记载:“各省文武官皆设衙署,其制:治事之所为大堂、二堂,外为大门、仪门,大门之外为辕门;宴息之所为内室、为群室,吏横办事之所为科房”,由此可以看出清代衙署布局基本上可分为三个主要空间群组:治事之所、宴息之所、办事之所。
泰坝衙门建筑采用官式清代风格,采用硬山顶,大门北侧设高凤翰雕像。
古代盐业以两淮海盐为主,两淮又以泰州为先,由泰州看两淮观全国。主要介绍古代盐税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及其重大作用,同时介绍古代盐业的管理,侧重于盐税的征收管理,展示我国(主要是两淮)古代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概况;再现泰州古代的盐业生产、运输、管理、掣查的过程。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多媒体、智能化、数字化,结合声、光、电及雕塑、仿真等手法,立体展现盐税文物,力求生动形象。
目前,江苏盐税博物馆征集到301件展览藏品,还有2000多件藏品正在征集或复制中。其中,北宋盐税铜印为镇馆之宝。
据了解,我国古代玺印的断代分期大致分为八期,即胚孕期、萌生期、蓬勃期、典则期、涣解期、更变期、规范期、新流期。规范期印章的时空范围为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等政权统治时间与地区,这一时期印章分公印和私印,公印的大致特征为:基本上为青铜铸;印文为阳文;印文盘曲于印面,且每字都盘曲相连;印文不再用焊接字划而是直接铸出;面形略近正方,长度稍大于宽度;印章上凿创年款,颁发官署等款识内容。这枚铜印与北宋时期的公印特征几乎完全吻合。章体为青铜铸,印章长5.5厘米,宽5.3厘米,高1.3厘米,印背上纽的左右两侧各凿有4个字,右边的4个字为“庆历七年”,左边的4个字为“少府监铸”。经考证,该铜印为北宋时期的遗物。
北宋盐税铜印为镇馆之宝
北宋盐税铜印为镇馆之宝,铜印的全文为篆书“泰州西溪镇茶盐酒税务朱记”,朱文,从右至左上下读。
西溪镇现属东台,原属泰州。范仲淹曾任西溪盐仓监。
据了解,公印一般过了使用期限即会销毁,这枚铜印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这对研究我国北宋时期的茶盐酒税历史和泰州的盐税历史,以及北宋时期铜印铸造工艺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皇帝有御批类
大臣工整书写的“奏本”与“题本”
盐税征收、盐官考核、盐业产销、盐政管理、淮盐运道、辑盐查私、两淮盐引
盐务管理类(如考核奖惩)
清宫两淮盐务奏折也将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据了解,奏折内容非常丰富,征集(复制)到故宫中保存的档案2000多件,涉及盐税征收、盐官考核、盐业产销、盐政管理、淮盐运道、辑盐查私、两淮盐引大案等多个方面。其中,既有大臣工整书写的“奏本”与“题本”,也有皇帝用朱笔所作的亲笔批示,每一件档案都是难得一见的两淮盐务第一手资料。涉及两淮盐务的方方面面,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皇帝有御批类;二是涉及重大盐税案件类;三是名人奏折(如陶澍、林则徐、曾国藩等);四是盐务管理类(如考核奖惩)等等。
此外,秦代用于食盐计量的铁权,各类珍贵的盐税票据在新建的博物馆里都将可以看到。
秦代用于食盐计量的铁权
北宋熙宁年间煮盐的盘铁,是按连云港出土的盘铁仿制
这是北宋熙宁年间煮盐的盘铁,是按连云港出土的盘铁仿制的。前面汉代煮盐是用很深的牢盆煮海水;这里的盘铁是用卤水煮盐,卤水比海水含盐量多,产盐量高。如此大的体积,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当年这里是何等的繁荣与昌盛。泰州这个富足的鱼米之乡,一直都是一个人丁兴旺、百业俱兴的地方。
煮盐盘铁的一侧,还有生动写实的铜像展示当时劳动人民煮盐时的场景。因为工作的辛劳,煮盐工人已经瘦骨嶙峋。
这尊雕像,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了盐商生活的富有和奢靡,与之形成反差的是那些终日不停幸苦劳作的煮盐工人。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