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强:打破“内陆”“盆地”宿命,努力推动成都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2019-09-10     一带一路报道

文:罗强 中共成都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成都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作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作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示,其中特别要求四川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立体全面开放格局。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作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翻开了成都担当全省“主干”加快外向发展的新篇章。

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也是改革,要寓改革于开放之中。成都要顺利实现“三大变革”,既靠内部改革,更靠对外开放,尤其需要内外联动打破“内陆”“盆地”宿命,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实现质量变革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首先就是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要。近年来,成都狠抓质量强市工作,产品和服务质量得到很大改善,但依然存在标准不高、供给能力不足、提质压力不够等问题,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促进与国际标准的精准接轨,进口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倒逼企业进一步完善标准、改善品质,从整体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更好实现经济运行的质量变革。

中国-欧洲中心

(二)实现效率变革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

效率是经济的永恒主题,通过扩大分工提升效率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对外开放史。近年来,成都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资源配置效率有所提升,但依然存在大量资源长期沉淀、投资结构不优、效率不高、市场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加快盘活沉淀资源,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畅通完善市场机制,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实现经济运行的效率变革。

(三)实现动力变革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

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需要在开放互动中取长补短、自我突破。近年来,成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科研成果转化、军民融合等领域大胆探索,初步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但依然存在科技综合实力较低、高端项目缺乏、创新主体相对匮乏、出口层次不高等问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仍然是最明显的短板,只有通过更高水平的开放,才能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引进更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项目,提升出口产品和服务层次,充分发挥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实现经济运行的动力变革。

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双向开放水平,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债务规模偏大、资本脱实向虚等问题,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稳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初步形成了“大通道”“大平台”“大经贸”“大交流”的全方位开放格局,有力促进了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高质量发展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一)联接世界的“大通道”加快拓展

成都加快构建“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立体大通道体系。国际班列通达24个海外城市,2018年新开通“蓉欧+”东盟铁海联运班列和铁路班列,国际班列全年累计开行2619列、增长158.8%,连续三年领跑全国。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114条,双流国际机场2018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其中国际(地区)旅客量599.8万人次,航空枢纽能力继续稳居中西部机场第一。天府国际机场正加快建设,预计今年基本建成,2020年投入使用。同时,经南宁至钦州的国际铁路海运通道,经泸州港连通长江黄金水道等多式联运大通道加快构建。

双流国际机场航空枢纽能力继续稳居中西部机场第一


(二)双向开放的“大平台”加快搭建

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全面提速,自贸区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外资准入进一步放宽,2018年新增注册企业2.4万户,外商直接投资26.9亿美元、增长44.1%。中德、中法、中韩、中意、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加快建设,服务质量显著提升,累计签约引进项目124个,资源融通、多向连接的作用明显增强。中国-欧洲中心正式运营,天府新区成都片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新西园综保区获批建设,40平方公里的欧洲产业城加快规划建设。中国(四川)-东盟自贸合作中心成立,全球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建成投运。

(三)互利互惠的“大经贸”加快发展

英特尔、格罗方德、德州仪器等8000多家外资企业相继落户成都,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已达285家,其中境外企业198家,2018年利用外资实际到位超过120亿美元、增长20%。对外贸易持续繁荣,2018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983.2亿元、增长26.4%。成都企业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在建和筹建项目约150个,涉及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四)全面合作的“大交流”加快深化

2018年奥地利驻成都总领事馆正式开馆,目前驻蓉领事机构已增至17个,内地“领馆第三城”持续扩容。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到94个,2018年荣获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交流奖。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成都国际时尚周、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等重大国际会议和活动,成功申办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开展“PANDA成都走世界”活动10余场。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中国-东盟艺术学院正式招生。获批实施部分国家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

(一)实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行动

成都坚持以大通道发展大经贸、深化大交流,不断缩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距离,更好融入这条希望之带、希望之路。

一是积极推动国家南向通道建设,启动“面朝南海”计划,成立南向通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利用南向通道建设的独特区位优势,将成都率先建设成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

成都桂溪生态公园

二是加快架设“空中丝绸之路”,加快天府国际机场及其临空经济区建设,推进双流国际机场扩能改造,提前谋划利用双国际机场优势,布局“48+14+30”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重点加密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线航班,增强洲际中转枢纽功能,同时加快补齐铁路短板,实现航空铁路无缝对接。

三是继续巩固蓉欧快铁优势地位,主动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优化蓉欧快铁“北中南”三线并行格局,加快班列海外枢纽节点建设,接入更多境内城市,提升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是争取新增更多西向通道,全力服务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大力推动成都-格尔木-霍尔果斯铁路建设,加快推进成兰铁路、成都至西宁铁路建设,更好融入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

第十八届世界警察和消防员运动会在成都召开

五是不断提升通江达海水平,主动通过泸州港、宜宾港、重庆港连通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构建通往东南沿海、京津冀、泛太平洋地区的开放通道。

六是加快建设信息通道,实施数字“一带一路”信息通道建设计划,大力建设国家级信息节点、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优化南向与广西、西向与新疆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提高国际通信服务能力和质量。

(二)实施高质量项目招引行动

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都需要高质量项目。继续“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提升国际化招商能力,构建全球化招商网络;建好和用好海外招商中心和已有国别合作园区,推动中日产业合作园落地,加快“一带一路”临港产业合作园规划建设;持续开展投资促进“百日擂台赛”,抓好“蓉欧+”专题招商,办好国际招商推介会及项目促进活动,加快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国际中小企业,力争全年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440个,利用外资实际到位130亿美元以上,到位内资6300亿元以上。

6月10日,2019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集中签约仪式现场

(三)实施天府新区和自贸区腾飞行动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天府新区“一点一园一极一地”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要求,用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谋划天府新区未来发展,主动对标学习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提速提能,加快引进更多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项目。推动自贸试验区机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先行先试改革,积极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带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

(四)实施全方位区域合作行动

区域合作是内陆城市必备的开放支撑。

一是积极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的构建,深入落实22个政府间全面合作协议和系列企业合作专项协议,构建“总部研发、生产配套”新型合作关系,深入推进成德眉资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等同城化,有序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助力五区协同发展,特别是全力做好甘孜州和阿坝州19个深度贫困县对口支援和红原县帮扶工作,共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推进与重庆深度合作实现机制化、常态化、一体化,推动成渝经济区、成渝城市群加快发展,强力助推长江经济带建设。

三是倡导推动成都重庆西安“西三角”建设,依托成渝客专、西成客专等,促进“西三角”范围内资源要素加速互流互通,合力打造中国经济“第四极”,引领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

四是持续深化与其他区域融合发展,以南向通道建设为契机,深化与南宁、昆明、贵阳等城市合作,积极推动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地区的合作。

“蓉漂”人才微电影首映式现场

(五)实施创新人才引领行动

创新引领,终究要靠人才引领;开放发展,必须加大人才领域的开放开发力度。

一是突出招才引智,深入实施“蓉漂计划”,重点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海内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领军人才,广泛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将国内外优秀的人力资源和先进的管理团队吸纳到成都发展。

二是深入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充分发挥高校院所资源富集优势,支持和鼓励高校院所广泛培养各领域人才,特别是培养更多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人才。

三是注重军民融合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充分发挥军民融合发展优势,推动军民融合创新。

(六)实施宜业宜商宜居宜游行动

一是加快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是更好聚集国内外优质资源,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深入实施国际化营商环境“1+10”方案计划,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企业迫切希望解决的环节多、耗时长、效率低、折腾人等问题。完善涉企开放服务体系,积极搭建专业化的涉企开放平台,加强“走出去”要素保障。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度,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仲裁中心、国际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外国法查明中心,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办理。持续深化网络理政,让企业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7×24小时第一时间找到成都市政府,确保及时高效为各类企业排忧解难。

“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共享平台“丝法通”正式启动

二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三治一增”,坚持不懈实施大气“650”工程、水“626”工程、土壤“620”工程,抓好国家低碳试点市建设,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全力改善环境质量,让成都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三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国际化,抓好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攻坚”,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高端医疗品牌,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积极推动“侨之家”建设,加快建设国际化社区,同时加快建设旅游名城,充分挖掘古蜀、熊猫、休闲、绿道和美食文化潜力,大力提升旅游供给质量。

更多精彩详见《一带一路报道(中英文)》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1-1788/F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2886

邮发代号:62-625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编辑:向雯

审核:彭纳

主编:邓灼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5plHG0BJleJMoPMXS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