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前留个影 | 与天安门有关的家庭档案

2019-09-06   中国副刊

文 | 华静

那是1975年9月的一天,我年轻的母亲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留下了这张宝贵的照片。

1975年秋,母亲在天安门前的留影

照片中的母亲,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秀美,干练,一如她为了支持父亲长期在外工作,自己一个人肩负家庭三代人生活的朝气和勇气。这次,是母亲带着5岁的弟弟探亲在天津工作的父亲。家人团聚的时光非常短暂,听母亲回忆说,你父亲也只有两天的时间陪我们。所以,思来想去,父亲就带着他们来到北京,想让母亲看一看她歌里唱的天安门,想让弟弟看一看他蜡笔画中的天安门。

从天津到北京后,他们晚上住在离天安门很远的北京朝阳区东郊一海军招待所。说来也巧,2007年,我父母来京小住,有一天早上散步,他们在我家小区隔壁的701海军家属院门前驻足良久。因为,他们忽然惊喜地发现,这就是32年前他们在北京留住过一晚的地方。

到北京就是为了看一眼天安门。站在天安门前的母亲,笑容满面,乌黑的发丝在风中飞扬。当时,除每人一张单人照外,同时拍的还有父亲母亲和弟弟的合照,可惜的是,四十多年里几经搬家,大部分照片连同合影都遗失了,难得的是,母亲的这张照片幸存下来了。多少年里,母亲几乎很少谈及更多过去的事情。而唯独提及她到过天安门的那次旅行,每次说起,总会谈兴不减。

“虽然部队有车,我们还是走了很长一段路,想体验一下走在长安街上的感觉。回来的时候,坐的公交车。那时,天安门前没有今天这么多人,也没有这么多车。老旧的公共汽车上也不挤,上车就有座。服务员看我抱着孩子,上前几步就扶住了我,找个靠门的座位让我坐下。那时我就想,北京人多热情啊。”

“拍好照,我们就站在广场上凝望天安门,仰望人民英雄纪念碑。从东走到西,从南走到北,就没有走出广场。你弟弟累了,我们就轮流背着他,抱着他。”

“在天安门看一天啊?”我们好奇地问。

“几乎一天吧。那一天过的可真快。”母亲的感慨意味深长。

后来,母亲隔几年都会来京小住一段日子。每次来,只要我们说陪他们出去游览一下,她还是提议先去天安门看看。于是,每次来,都有留影。

2008年春节,作者父母在天安门的合影。

记得2008年春节,父母是在北京过的。家人们也都从山东等地汇聚到北京。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们就已经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了。

天冷,风大,可大家心里的热度不减。等着升旗过后,天也逐渐亮了起来,我们就在一片曙光中留下了那一年的笑容。

不知觉中,自此以后,只要老家来人或者外地朋友来京,周末都会安排他们去天安门留张影,时间久了,我在天安门前的留影还真的不少。

1997年2月20日,对于我们来说也很难忘。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首都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志哀。那天清晨,我们原本是去西单图书大厦参加讲座,特意早出门去看升旗仪式。在天安门站下车走到广场上,加入到守候在国旗基座周围等待观看升旗仪式的人群中。

国旗,如平时一样升至旗杆顶端。然后,随着一个庄重而沉稳的口令:“降-半-旗”,国旗缓缓下降。霎时,中外记者的摄影摄像镜头里,记录下降半旗的历史画面。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天,我们也成为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1997年2月20日凌晨,作者和家人一起成为一个重要历史时刻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把中华民族宏大的理想当作自己的理想,向着蓝天红日,向着明月清风,把理想同和平鸽一起放飞。那智慧的思想,也已为中国插上了飞向世界的翅膀。

还有2001年10月7日晚,我们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婆婆晚上去天安门的那张合影也应该说说。

当时,我们住在东大桥。过了永安里就到长安街了。本来就是推着婆婆看看街景,散散心,可走着走着,就走到了王府井。步行街上原本人不太多,我们坐在休闲椅上聊天。大约九点多,我们推着婆婆来到天安门。还没等我们离开,就发现人越来越多。十点钟时,天门门广场再现人们欢腾的场面。看着人们手中举着的号外,我们才知道,今晚,“中国足球冲出去了”。

中国足球队战胜阿曼队,获得世界杯足球赛参赛资格。挥舞着国旗、号外的人群中,有一大学生看到了我们,直接将两份号外塞到我婆婆的手里。

一份号外上一行大字:我们出线了。另一份上也是一行大字:冲出去了。

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点燃了国人数十载奔涌的激情,拥抱了几代人追逐的梦想。梦想实现了。鼓乐不断,高呼的“中国万岁”“祖国万岁”的口号不断,喝彩声不断,汽车喇叭声不断,我们的热血沸腾了。坐在轮椅上的婆婆,原本有些累了,可在这样的氛围里她竟然挺起了腰板,用手在胸前端正地举着号外。

长安街上的交通完全被欢乐的人群、被插满国旗的车辆拥堵住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秩序地行进着。

2001年10月7日晚,作者和家人推着年迈的婆婆加入到欢乐的人群中。

在北京这个不眠之夜中,我们竟然也成为一个新闻画面,这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天安门前的我们,已经身处人山人海之中了。当晚,五姐就从山东来电话说:我们在电视里看到你们和妈了。

我们上电视了。我婆婆接受了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成为了那晚新闻的亮点之一: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太太坐着轮椅都上街庆贺了。他们真的是抓住了亮点。

我们回到家时,快凌晨一点钟了。

还有一次,还有一次,还有一次......太多的和天安门有关的记忆了。每每想说,总觉得找不好角度,理不清顺序。但是,都被我整理成家庭档案——影集中有文字记载,连接着视线的纵深。

主编:丛子钰 |编辑:袁浩

END

热门阅读文章

本号姓“副” 欢迎来“刊”

王蒙:不忘金庸

大地有多大

王钢:忍别二月河

家住百万庄

1979年的那个春节

静静的九如巷

有一种乡愁叫小名

大师笔下的中国母亲

观旧照,忆文西

收藏在茶中的记忆和友情

难忘老师的笑容——深切缅怀徐中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