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盖·里奇、宁浩,就不会拍电影了?

2019-09-04     导演帮

昆汀·塔伦蒂诺曾经说过一句话,“其实我的每部戏都是这儿抄点,那儿抄点,然后吧它们混在一起。如果不喜欢的话,观众大可以不看,我就是到处抄袭桥段的。伟大的艺术家总要偷桥段,是偷,不是什么他妈的致敬”。

昆汀可以称得上影史里最会“抄”的导演,且没有之一。他的这种“抄”并不是简单地照搬,总可以无缝连接到他的体系当中,即便他喜欢“抄”,也并不妨碍在全世界有无数的影迷,就比如说今年的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福茂蹭破头也要把《好莱坞往事》请到戛纳电影节。

近些年,确切地说,是从2005年宁浩执导的《疯狂的石头》开始,国内的年轻导演们开始陷入了犯罪片的套路,本文称之为盖·里奇式,多条线索+多组人物+一个莫名其妙就被卷入案件的小人物;这几年韩国犯罪片火了,国内又出现了韩国电影式套路,社会问题意识+人物的极端境遇+韩式暴力美学。每年都会出几部新导演的犯罪片,或者是盖·里奇式,或者是韩国电影式,或者是二者结合。


最近上映的《铤而走险》类似于盖·里奇式+韩国电影式,出场人物一共可以分为四组,大鹏饰演的刘小俊一组;曹炳琨饰演的万哥一组;沙宝亮与欧豪饰演的悍匪组合夏涛与夏西一组;李梦饰演的陪酒女张茜是一组。

电影围绕这四组人物如何争夺被绑架的小女孩奇奇而展开。影片一开始可以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刘小俊+老万,刘小俊欠了十万,无奈下帮老万去偷黑车;另一条是张茜为了给男朋友筹集药费,雇了夏涛与夏西去绑架奇奇,而张茜买的黑车,就是刘小俊要去偷的黑车,当他把车开回自己的修理厂后,发现了被绑架的小女孩奇奇。随后,两条线就产生了交叉,引发了接下来一连串事件。


从这看出,《铤而走险》多少还是沿用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和宁浩的《疯狂的石头》的结构模式,而且《铤而走险》与《疯狂的石头》都是发生在重庆,其中《铤而走险》有一场戏,刘小俊带着奇奇去拿赎金,他从缆车上丢可乐罐,与《疯狂的石头》里,谢小盟的可乐罐砸在四眼的宝马车上的戏相似。

刘小俊在片中的命运,有点像韩国导演罗泓轸的《黄海》的主人公金久南,两人都好打麻将,也都是因为欠钱逼不得已去犯罪。刘小俊的境遇一步步被逼入了绝境,从偷车还钱到遭遇悍匪,这是一种比较韩国电影式的处理。

“模仿”是年轻导演成功的一条捷径


这几年,国内出现了不少或采用盖·里奇式,或采用韩国电影式的电影,李非的《命运速递》、杨庆的《火锅英雄》、刘杰的《大世界》、忻钰坤的《心迷宫》、《暴裂无声》、饶晓志的《无名之辈》、董越的《暴雪将至》。

这里面的佼佼者是忻钰坤和饶晓志,忻钰坤凭借《心迷宫》在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获得了最佳剧情长片和最佳导演;饶晓志的《无名之辈》票房达到了7.94亿。不管是模仿或是致敬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拍出属于自己的新意。


每一个导演都可能是某位导演的迷弟,说到致敬,黑泽明可能是全世界被大导演致敬最多的导演之一,看看他的粉丝团,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张艺谋、杜琪峰。

斯皮尔伯格对于黑泽明的顶礼膜拜众人皆知,当年拍《拯救大兵瑞恩》诺曼底登陆的时候,斯皮尔伯格就想到了黑泽明的《乱》; 乔治·卢卡斯拍《星球大战》模仿了黑泽明的《战国英豪》;张艺谋拍《英雄》模仿了《罗生门》,即便他不承认模仿,《影》也可以看到《影子武士》的痕迹;杜琪峰拍《柔道龙虎榜》就是为了致敬黑泽明的《姿三四郎》。


一个年轻导演去模仿自己最喜欢导演的作品,确实是一种捷径,在很熟悉影片镜头语言、剧作的基础上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作品。

盖·里奇式和韩国电影式都是现在犯罪片中很流行的模式,一个立志要赢得业内关注的年轻导演想采用这些模式拍片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证明他驾驭这种类型片的能力,会让其今后拍片更为容易,获得了业内的认可,在如今各大电影公司纷纷争抢年轻导演的大环境下至关重要,毕竟有很多导演在拍完处女作之后,可能需要等待许久才有拍摄第二部作品的机会,甚至有可能没有拍片的机会。

“模仿”的门槛太高,并不一定适合年轻导演


当下年轻电影人们,尤其是那些立志进入业内的年轻电影人,他们心中崇拜的导演不是奉俊昊、朴赞郁这些韩国导演,就是像克里斯托弗·诺兰、大卫·芬奇这样的欧美导演,仿佛这些导演就代表了犯罪片领域的最高水平,当然这些导演的水平很高,但是犯罪片只有这几位导演拍么?


就算拍,上面四位的电影也是很难模仿的,有哪个年轻导演可以完美模仿出奉俊昊的《杀人回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大卫·芬奇的《龙纹身的女孩》呢?犯罪片对于电影工业水平的要求是很高的,韩国犯罪片也是在对好莱坞电影模仿多年才总结出的经验。

就算退而求其次模仿《两杆大烟枪》,多线索多人物的结构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是很高的,怎么保证几组人物之间的戏剧张力,怎么保证高强度的叙事节奏,怎么设置强动机来统领叙事,怎么选择剪辑的情绪点,这些都不是一个年轻导演可以轻松驾驭的。

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创作者的天分,还需要足够的经验,需要在剧本、表演、现场调度等环节的高度敏感,这才是一个好的犯罪片导演。现在很多年轻导演扎推拍摄多线索多人物的犯罪片,已经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疲劳,而其中大多完成度不高的作品在伤害这种类型,削减观众观看此类影片的乐趣。


年轻导演急于向业内展示自己的能力,反倒增添了几分投机之嫌,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还想尝试叙事结构是不可取的。

不要以为《无名之辈》可以赚将近8亿的票房,就代表这种多线索多人物模式的犯罪片就真的票房前景大好,国内电影一直有个弊病,只有一种类型的题材赚钱了,大家就一窝蜂地扑上去,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

结语


其实现在不止类型片,就连国内的艺术片导演开始模仿之风。当然这个问题一直都存在,当初贾樟柯凭借《三峡好人》在威尼斯电影节拿到金狮奖后,国内的青年导演就开始模仿贾樟柯的风格。

赵涛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导演一直在模仿贾樟柯的电影,在《三峡好人》之后,很多导演就拿着剧本去找她,角色都类似于片中的沈红;在《天注定》之后,就会有一些类似于小玉的角色。


毕赣成功了,就有人开始模仿毕赣,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慕伶,一鸣,伟明》的导演黄梓在接受采访时说,年轻导演嘴上对毕赣不屑,还是受到毕赣的影响。

贾樟柯的“土味”风已经不流行了,很多年轻导演转而模仿阿彼察邦,以至于出现了“贵州阿彼察邦”、“湖南阿彼察邦”。

如果一个年轻导演总是抱着一种功利心态的话,他是不可能拍出好作品的,宁浩只有一个,毕赣只有一个,为什么要做宁浩第二,毕赣第二呢? 如果想获得业内认可,或是获得电影节的认可,还是要踏踏实实拍出自己的作品。

难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盖·里奇、宁浩、昆汀、贾樟柯、阿彼察邦,国内年轻导演就不会拍电影了?

怎么可能。

FIN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j3FU_WwBJleJMoPMtS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