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西藏10天,竟学会了一口四川话

2019-08-08     鼎峰户外俱乐部

去年10月和同事去西藏阿里踩线

发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现象

明明是一个藏族人

却满口“巴适、要得、撒子嘛”浓浓的四川口音

十多天下来

没学会一句藏语,倒学会了一口四川话


新浪微博财迷婆婆

据说在西藏

除了藏族同胞之间交流用藏语外

四川话已经成了西藏人们普遍使用的“方言”

新浪微博财迷婆婆

这真不是夸张

拿拉萨的外来人口来说,除去游客

剩下的基本都是四川人

你很难统计有多少四川人在西藏打拼

西藏的川菜馆和山边的牦牛一样多

很多人到了拉萨,都会把吃藏餐放在首位。

第一天基本都是满怀新鲜地到光明港琼吃碗藏面喝杯甜茶,到八廓街转一下午喝几杯牦牛酸奶,再到玛吉阿米写几句留言,感觉相当完美。

结果到第二天,就会发现还是川菜过瘾,包括青旅里老练的藏漂都会向你安利一连串好吃的川菜馆,并极其热情地告知你每家店的招牌。

拉萨市区的川菜馆子

所以从西藏回来后,老有想去西藏的朋友让推荐好吃的藏餐,我每次都无比郁闷地说:在西藏只能靠川菜续命,进门先问老板要碟泡菜才是活下去的关键。


你要说在拉萨市里吃川菜容易,那到小镇小村怎么办?

没关系,勤劳的四川人,他们可以把餐馆开遍一切不可能的角落。


纳木错边上的川菜馆子

从繁华的拉萨到荒凉的双湖,西藏到处都有四川饭馆,大一点的店内数十个服务员,清一色都是风风火火的四川女人。

冈仁波齐脚下塔钦川北饭店

尤其是川藏线上的馆子,布满沿途,尽管这一路你会吃到一万种口味的宫爆鸡丁和酸辣土豆丝,但都架不住它们的美味啊!



塔钦川北饭店的川菜 桥豆


四川人是出了名的爱吃辣,嗜辣的饮食习惯久而久之也“传染”了西藏人。街面上的炸土豆、凉粉......都是密密地裹着一层辣椒。

拉萨夜市,请注意那一小盘折耳根 桥豆

姐妹土豆 醍醐

拉萨的四川人家里每家都有一台机麻

在拉萨务工的四川老乡大多住在房价便宜的老生活区,平时很少逛街,除了生活必需品,不怎么买东西,也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只有麻将。


这个从小耳濡目染,可以说与生俱来的娱乐活动,跟随着他们,翻山越岭,成为了异乡生活的一种调剂。

况且,在那样的生活区开店,大都是通过朋友亲戚介绍来的四川老乡。

川人爱扎堆,住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当然也在一起。搓麻将这项活动又磨时间又磨嘴皮子,简直“乐不思蜀”。

走进一家卖小食品的店子,店内空间不大,却围着好几个人,进去一看,“二筒,碰撒!”,一桌川麻激战正酣。

西藏麻将牌

川麻到底有多强大,这么说吧,在阿里地区普兰县的中尼边界上,随着边境贸易的长期开展,四川麻将也逐渐成了隔壁尼泊尔人的日常休闲活动。


尼泊尔市场上的麻将骰子

四川人都来了西藏

除了川菜馆子里的四川人,你会发现在西藏遇到的出租车司机、首饰老板、导游......十有八九都是四川人。


西藏运输费高,进来的日用品普遍卖得比内地贵,但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生活了下来,消费需求还是很大的。

因此这些小店主也不需要想着如何销售,平时只要守着店子,收益就挺可观。

一部分已定居在西藏的四川人还会介绍老乡来承包暖气工程、建筑工程、修路工程等。




而这一切都和

早年十八军进藏以及川藏相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50-1951年

为了祖国的统一和人民的解放

一支近万人的部队用了一年半的时间

完成了从四川到西藏前所未有的行军

这支部队,就是十八军

在解放前,这片区域一条公路都没有

十八军翻山趟河硬生生开出一条血路——

西藏第一条公路由雅安到拉萨

称为“康藏公路”

(当时雅安为西康省会,后西康撤省,康藏公路改称川藏公路)

到了西藏后原本计划是实行

“三年一换”“六年一换”的轮换制度

可十八军一次次放弃了短期轮换,选择了长期坚守

这一批战士就这样留在西藏、建设西藏......

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西藏”



路打通了,新的四川人

和“老西藏”一样带着巴蜀盆地的闯劲

又陆陆续续来到了这个高寒缺氧的高原

继续建设着这个地方

人人都知常年生活在高原的人寿命会缩短

却没有人愿意离开

我想,扎根在西藏的四川人

一定是真的热爱这片土地吧!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vN_4GwBJleJMoPMBd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