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越来越忙,真的无解吗?
前些天,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忍不住和我抱怨,“灵遥呀,公司最近是让我加班到晚上10点,周末不让休息。好忙、好忙、好忙,我都没时间做自己的事情了。 ”
不仅仅是他们,身边其他朋友也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没时间了”这个问题可是越来越突出了。
举个例子吧,读书时,你只用把时间花在认真听课、认真复习、准备考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
一毕业,你就得在认真工作之余,努力提升自己,留出时间与另一半相处。一旦遇到加班加点工作,那是陪女友,还是工作,成为了一道道“送命题”。
成家后,那更是需要你留出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双方的老人,与你的孩子。 特别是一到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全放到孩子身上去了,哪还有时间读会儿书、看部电影,或是和老公来一场约会?
于是,你想到了,读读市面上的时间管理书,来提高自己使用效率的效率。结果,《自控力》《番茄工作法》《小强升职记》《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等书是读了不少,问题,可不还摆在那里呢~
一方面,这些书提到的解决方法都太难了,像是“早起是成功的秘诀”“检查时间使用方法,不要浪费时间”“最大限度利用24小时”等等,能做到的人是少之又少。
于是,哪怕你能在合上书后,斗志满满地坚持了一段时间,过不了多久,你的flags又会再一次倒下。
另一方面,理论知识是完美的,但是,现实生活里总会出现各种意料不到的事情,如,紧急的工作可能会接二连三地袭来,破坏你原有的计划。
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No、no、no。
曾经的懒惰星人,日本畅销书作家野口悠纪雄,在与时间的多年斗争中,终于总结出了一套亲测有效的时间,特别是碎片化时间的管理之道。
这套包含了“专注、掌握、规划、执行”的时间管理方法,简单粗暴,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并且,在用了这本书里的方法后,灵遥顺利地告别了不到最后关头,绝对不干活的拖延症。
所以,我便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想要把这本书里讲到的好方法分享给大家咯。
02.
你的计划为什么总是失效?
很多人会误以为时间管理所需要的,是缩短一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
于是,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去改善自己的工具,或是努力地去学习一门新技能,试图缩短做一项工作的时间。
不过,这只做对了一半。
你看,尽管技术的进步已经为我们做到了很多,比如,交通工具的发展,缩短了出行时间、通讯科技的进步,让联系变得即时化,手机的普及,也让随时随地办公变成了可能,我们,却变得更加忙碌。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变成这样,是因为计划的不合理。
不信?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吧。
假如你是一家公司里的员工,老板给你布置了一个交一份策划案的工作,要求是在7天内完成。看了看日程安排后,你拍着胸脯答应了老板,告诉他“没问题,一定准时完成”。
然后,你回到了自己的工位上坐下,心里想的却是 ——“7天,还早着了。我先把上一次出差时的报账做好了再说,要不,财务该催了。”
于是,第一天下午,你就在整理财务单据上度过了。
第二天,你的同事小王找到了你,询问你能否抽出一个上午的时间,来帮他参谋参谋他刚刚做完的一份PPT,提些修改意见。你想了想你的任务,没关系,反正有6天呢……你爽快地答应了他,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一天、一天、一天……时间在流逝,你却浑然不知。
终于,到了第5天,你打开了老板给你方案要求,才发现里面需要各年份的数据做支撑,需要去找某某部门要材料,根本就不是2天能够做完的。 并且呀,每到这时候,你的同事总会刚好找到你,告诉你领导安排你和他去做一份调研工作。
好了,你是不是又悔恨、又焦虑、又恐惧,然后陷入到了一种“做不完了怎么办,老板会说我的、会扣我工资的……万一被解雇了怎么办,我下个月的房租……”的恶性循环里。
至于结果嘛,想都想得到,要么就是没法按时完成,不得不让你的老板多宽限几日,要么就是匆匆做完,被老板的一顿臭骂,要么就是拖到了最后一刻。
可见,计划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看见时间,特别是那些跨度长达好几个月的工作,我们很难去把握自己到底有多少剩余时间。
结果,我们常常高估了时间的剩余,也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去接下了许许多多根本完成不了的工作。
所以,想要做好计划,你一定要先看到“你到底有多少可以支配的时间”。
记住,不是日历上的数字时间,而是你抛开了睡觉、陪家人、吃饭喝水等时间以外的,属于你自己的空余时间,尤其是,在考虑是否要承担一项长期工作的时候。
03.
从“点”到“线”:
把你的计划表摊开了看
从上面这幅图里,我们可以找到“计划常常会失败”的原因。
当我们在看一个个独立的工作时,我们都把它看成了一个点。
比如,我的下一份工作如果是在8月5日提交一份会议材料给我老板的话,那么,我脑海里浮现的,是8月5日一个“点”,而不是7月17日到8月5日这期间的一条“线”,那么就很容易有一种时间很多的错觉,然后失败。
特别是,在工作增多以后,这件看似很遥远的提交会议材料,就会被我扔到爪哇国里。
所以,想要做好计划,第一步让你的时间与任务变得可视化,换言之,让它们从一个个的点,变成一条线。
这里,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想要分享给大家,就是,把一连四周,也就是一个月的计划拼接在一起,整体来看自己都有多少时间。
比如,灵遥在盘点了整个7月的时间安排后,才发现在接下来的14天里,我一共要交近6万字的拆解稿,再加上社群运营,和公众号推文,时间已经是很紧张了。
示范:月度计划
在用上了这个方法后,你就不会在有“因为这个时间有空,就把计划安排进去了”之类的情况、揽下超出自身处理能力的工作,或是过多地安排计划,让自己陷入一种极度疲劳中。
此外,你还能用这张表来搞明白,原来你手里的时间并不多,每一分每一秒,都要抓紧了。
在判断了自己可以承受的工作量后,我们来看看在一天中如何分配工作。
我相信,有很多朋友都会习惯性地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工作安排吧? 但是,这样做,其实有两个问题。
一是,不能标示出来工作之间的区别。
比如,对我来说,投稿和写公众号推文,是体验完全不一样的两件事情。推文的话,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作,但是投稿的话,我就得按照对方的要求来了。
这样,在面对这两份工作时,我的情绪也是完全不同,出于趋利避害的天性,我自然会把投稿往后拖。
二是,这种方法不能区分重要性和紧急程度。
一般来说,重要的工作,如,往往会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打磨,截止日期也就比较靠后。如果我们只看计划表中的主要处理事项的记录,那么把这样的工作往后退的危险性就比较大,进而造成了“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的后果。
因此,你只要制作与计划表不同的“TO-DO板”,将撰写稿件、制作资料、整理房间、做PPT、与家里人打电话等事项,分别用不同的小便利贴写好,贴到板子上即可。
然后,你再将便利贴按照类别纵向分开排列,越重要的,越往上贴,处理好了后,再揭下来扔掉。
这样,曾经是“点”的工作,连成了“线”不说,还变成了“面”,你也就能轻轻松松处理好它们,并且觉得“事儿真少,真好”。
所以,请把“是不是有没有做完的工作”这种模糊的精神负担扔给大脑,让大脑专心干活了。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大家和我一起把它们用起来吧。
在明天的内容里,我将继续为你解读,如何用上这几张表格,来在日常工作里,处理好你每天的待办事件。
敬请期待吧。
注:思维导图来自武灵遥,其他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