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授权转载作者:小舟亦可,来源:王崧舟
有学生妈妈留言请教王老师: “为什么我的孩子在功课上付出很多,成绩却提升不明显呢?”
说实话,孩子成绩徘徊不前,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也有可能是正好撞上了瓶颈期。
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说:如果孩子只是呆在舒适区内学习,那是掩人耳目的浪费时间。
1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投入时间越多,回报就越大。在学习上就表现为,学习的时间越长,练习的次数越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成绩就越好。
不可置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付出的时间和得到的回报成正比。但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比如,舒适区的勤奋。
在你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一类孩子,他看上去非常努力,上课一丝不苟记笔记,晚上熬夜看书,不停地做题,但成绩始终提不上去。家长和孩子也许都相信了: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你看他,已经这么努力了!
但如果深究原因,我们就能发现,孩子的学习一直在原地踏步,他所有耗费的时间不过是在做不必要的重复练习。也就是说,孩子其实一直呆在舒适区在学习,避开难的、具有挑战的任务,只重复做会做的练习。
2
舒适区的全称为“心理舒适区”,它是指比较有幸福感、低焦虑、低压力的状态。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做重复无意义的事,而不愿意接受挑战呢?
如果以我们自己为圆心画圆的话,我们可以画三个圈。
第一个圈直径最小,是我们感觉最安全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舒适区,在这个圈里待着我们会觉得非常舒服,所有的事都是我们能掌控的。
第二个圈略微大一点,我们称之为延展区,也称学习区,这里面的东西是我们还没有掌握的,但是通过学习是可以掌握的。
第三个圈更大一些,我们称之为恐慌区,这个圈里的东西我们不仅没有掌握,可能是想也没有想过的,一旦进入这个圈子,我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无压力的状态是让人留恋的。
3
待在舒适区的孩子,有哪些表现呢?
在学习上就表现为,孩子虽然在做题,但他永远用自己会的那种方式在解题,没有尝试过老师讲的第二种、第三种方法,也没有试着自己去探索新的方法。
写作文的时候,不管怎么写,多数用的是同一个事例,开头结尾换一换照应题目。
虽然经常在背单词,但不停重复的是自己会背的,背了好多天不会背的还是不会背。
所以,这根本不是学习,这是掩人耳目地浪费时间。
小学语文经常会要求孩子写比喻句,一年级到六年级,有些孩子都会用同样一句: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能说他错吗?当然不能。因为按照评分标准来,可以拿满分。那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的成长体现在哪里?这道题目的意义又是什么?
踏入学习区是困难的,就像我们要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单位重新找一家一样,我们对要重新学习的知识充满了恐惧和排斥,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促使孩子在舒适区待着。
可是他不知道,随着他不断地长大,他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他的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小,到时候,旧知识不能再用,学习新知识的本领也丧失了。
4
有一项针对运动员的研究发现,那些优秀的运动员与顶尖运动员的最大区别在于,普通的优秀运动员常常重复练习那些他已经掌握的动作,而那些天才级别的顶尖运动员,往往更愿意在练习中尝试自己尚未掌握的动作技能。
孩子有时候也会因为新技能刚学会,运用起来没有老技能得心应手,所以放弃新技能的运用。比如新学会的解题方式不熟练,还不如运用老方法比较快,用新的作文素材可能还没有旧的素材得分高。
但是,当新技能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和消化后,它也会变得像旧技能一样熟练,而且效果要远远超出旧技能。
5
最好的学习状态,是超过舒适区一点点,而距离恐慌区差一点点。
所以王老师建议家长们,能够注意到以下两点:
第一,不要盲目把孩子推到题海里,多学多练。否则如果在舒适区反复练习,不仅没效果,还会形成惯性思维,遇到不一样的问题、难一点的问题,孩子就不会了。
第二,不要盲目超前学、超难学。这样会让孩子进入恐慌区,看似学习了但是没效果。要有王老师那样的指导思想,采用各种措施,让您的孩子找到自己的学习区,在学习区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行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