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中国垃圾排放量一年可达5.8亿吨。从源头上分类投放垃圾,可以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和回收再利用,解决垃圾“围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种类五花八门,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必须从培养居民意识开始。国外在垃圾分类方面的做法,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
注意细节,将细致贯彻到几乎疯狂
去过日本旅游的都会说日本的街道很干净!不管是大街还是小巷都一样,干干净净的。同时,又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日本不像国内走几步就有垃圾桶。在日本一般都看不见垃圾桶的,难道日本人每天吃吃喝喝的都不产生垃圾么?
因为日本人都有一个习惯,通常都会随身携带专门收集垃圾的袋子,自己用过的纸巾,矿泉水瓶,食物残渣都用袋子装好带回家。
而且扔垃圾在日本不仅要分类,就连扔垃圾的时间都有讲究。如果分类错了,不被回收,或者错过扔的时间了,那就只眼睁睁的看着垃圾车走远,拿着回家臭上几天,等下次才能扔了。
日本每个地方对于垃圾收集规定是不一样的,日本有的地方垃圾分类达到20多个类目。日本地方政府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垃圾分类与回收方法。
以新居浜市为例,生活垃圾被分为以下八大类别: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装、瓶和罐、有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标识的塑料瓶、废纸类、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
针对不同的垃圾也分别有投放方法的详细规定,如可燃烧垃圾、不可燃烧垃圾、塑料容器和包装要装在45升以下透明或半透明的垃圾袋里;瓶和罐以及有PET标识的塑料瓶则要放到指定的网兜内;而大型垃圾则必须申请上门收集等。
垃圾随便扔出去,反正又不知道是谁扔掉的!在国内这招可能行得通,我们的垃圾袋多半是黑色或者是不透明的。而在日本,规定垃圾袋必须是要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的,这样可以让收集垃圾的工人看清里面装的是什么,也可以让邻居相互监督。
比如你住在日本,扔的垃圾不按规定处理,会就被点名批评,还会收到警告通知。同时,你这样做在邻居眼里,是个没素质的人,会受到邻居排挤,是没有朋友的。
德国
用高科技处理垃圾
说到垃圾回收,就不得不说到这个严谨程度与日本齐名的欧洲国家。在德国,除了有和其他国家一样的细致严谨的垃圾分类条款,还不得不说到其世界先进的高科技垃圾处理技术。
最原始的垃圾处理技术是填埋。但不管是简易填埋还是卫生填埋,垃圾堆积产生的渗滤液与所含重金属对地下水和土壤都存在长期潜在的污染威胁。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来说,比填埋好那么一点的处理方式就是垃圾焚烧技术,在有些国家还会和焚烧发电技术联系在一起。
毋庸置疑的是,燃烧垃圾进行发电对垃圾中所含有的热能进行了充分的利用,是一种垃圾热利用的有效方式。但是原生垃圾含水率高,成分复杂,直接焚烧需要特别谨慎地对排放烟气和微颗粒物进行处理,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在大部分国家对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心满意足的时候,德国人带着他们冲到底的精神继续钻研了下去,发明了一种叫做“机械物理稳定化垃圾处理技术”的处理方式。从2005年起柏林近一半的生活垃圾是通过这种技术进行处理的。
具体来说,这一技术首先要把生活垃圾粉碎,然后通过机械化的流水线,经过磁选、光选、风选等过程。
第一步是要区分好坏。
分选出有价值的资源物质(如钢铁和有色金属等)再生利用,另一方面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提前分离出来,如含有氯元素的聚氯乙烯塑料、电池和重金属等。
第二步是要分选出沙石玻璃等惰性不可燃物做成建筑材料。
最后将剩余的塑料、橡胶、纸、木、纺织物以及有机生物质等高热值组分烘干脱水,制作成性能稳定的“垃圾衍生燃料”。这样分解制造出来的燃料的效率可比直接一股脑投进炉里燃烧得到的燃料效率高得多了,其高热值与褐煤相近,且具有环保特性,被人们称为“绿色煤炭”,可以供电厂或水泥厂等燃煤发电设施与煤炭一起燃烧利用。
整个垃圾处理过程几乎能够把普通生活垃圾中90%以上有价值的物质再回收,也实现了垃圾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这样精细的工作流程显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国家肯在环保项目上下血本和德国在垃圾处理科技上的霸气姿态也是分不开的。
比利时
垃圾分类是家庭必修课
比利时政府大力推广节能知识,让环保理念从家庭垃圾分装开始深入人心。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辨认垃圾,学习不同垃圾的处理方法。有调查显示,大约有95%的比利时家庭会按照规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家庭垃圾回收率居世界前列。
比利时拥有较为完善、严格的垃圾管理制度。例如,在没有安放垃圾集中回收箱的地方,垃圾回收服务就必须延伸到各家各户的大门口。如果居民违反了垃圾分类规定,就需要缴纳高额罚款。
当回收人员发现有人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垃圾分类,他们会在垃圾袋上贴一个拒收的标志作为警告,让居民重新对垃圾进行分类。如不改正,当事人将面临60-600欧元不等的罚款,罚款金额将综合未分类垃圾的体积、是否是“惯犯”等多种因素得出。
瑞典
用一代人的时间普及垃圾分类
瑞典在培养国民垃圾分类意识上足足花了一代人的时间。
对于那些偷懒不愿意去分类的人,瑞典政府重新设计垃圾容器来提高乱扔垃圾的难度,例如,把扔瓶罐的容器口设计成小孔状的,把扔硬纸盒和纸板箱的容器口设计成信封状的。
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如今,每个瑞典人都在实现着他们的环保梦想,即通过大规模的回收创造一个高效有益的自然体系,一个“人人都回收”的社会。
在瑞典,大多数家庭有很多垃圾桶用于存放不同种类的垃圾:电池、生物可分解物、木质材料要分类;有色玻璃和其他玻璃要分类;铝和其他金属要分类;新闻纸和硬纸盒也要分类,这两种纸以外的纸则属另外一类。
此外,瑞典人对这些垃圾进行如此细致的分类之前还要进行清洗,因为有奶渍的牛奶盒不能回收,带有标签的金属罐也不能回收。在他们看来,这样做是有益于环境保护的。
超市里的回收文化
瑞典的超市在垃圾回收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瑞典,你会看到有些人专门拾捡饮料瓶,然后在超市兑换零钱;你还会看到逛超市的人们会习惯性地带着空饮料瓶和易拉罐,因为这些包装物退还时可以返还押金。
在你购买饮料时,除了饮料价格外,你还必须按照包装上标签标识的押金额支付押金。饮用完后,你只需将饮料瓶投入超市门口的专用回收机器,按下按钮,就会有收条打出,最后凭此收条可在超市购物或兑换现金。这就是著名的“押金回收制度”。
由此可见,做好垃圾分类,最重要的是做好垃圾分类的教育引导工作。
经过多年的倡导和宣教,不少人其实不缺少垃圾分类的基本意识,但是面对着垃圾箱上“可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的简单标识,大家缺少的往往是“如何正确分类”的相关知识。
开展好垃圾分类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好大众传媒,给全民设置一堂“垃圾分类课”,让人们能够精准地进行分类投放;同时,不能止步于科普知识的初级阶段,还需通过灵活易懂的宣传手段,让居民深入了解垃圾处理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并进一步教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处理的日常工作,这方面工作的意义可谓立意长远。
本头条号所载图文,除原创外均来源于大众网络,仅供阅读分享;如涉及版权,请与我们联系,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