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多少商人,就有多少《商界》的故事

2019-11-15   商界杂志

视频加载中...

点击观看企业家祝福视频

每一个中国商人,不管成功与否,背后都有一部辛酸史。

在上世纪70末到整个80年代,如果经商算是一种职业的话,商人是最让人看不起的职业。温州“八大王”因“投机倒把”成为重点打击对象,“傻子瓜子”年广久因“经济问题”被判刑三年,国企改革第一人步鑫生因打破“大锅饭”而饱受争议。

这10来年,是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个体户)最挣扎的10年,也是中国经济开始起步的10年。尽管顶着各种“罪名”和冒着各种风险,但穷怕了、渴望发财的个体户如雨后春笋,开始有了中国市场经济的雏形。

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才了结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著名论断。

一年后,重庆有两个年轻人敏锐地意识到,中国需要一本刊物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摇旗呐喊,刚刚蓬勃生长的中国商人需要一本教科书式的刊物!

1994年1月,《商界》正式问世。创始人刘旗辉把“集商界经营之道、看商界丰富人生”作为《商界》的办刊宗旨,发刊词的标题叫《我是生意人》,简单直白地向世人宣告:我是生意人,我们不再是“三教九流”,我们是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的推动者!

从这一次发声开始,25年来,《商界》始终陪伴者中国的企业家一起成长,始终是企业家精神的捍卫者。

我们陪伴商人一起成长,是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商人肩负的巨大压力,有身份上的不被肯定,有生意场上的各种陷阱,有经商过程中的知识缺陷,有交易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等等。

25年,《商界》究竟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千万富豪、亿万级的企业家,我们无法统计,但是我们知道,我们一直和他们在一起。

《商界》的故事,就是商人的故事。25年来,《商界》始终坚持的“以商人为本”,陪伴的是中国商人,抚慰的是中国商人的心灵。

王建国是个商人。他的生意不大,但能够保证一家老小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他在给《商界》的来信中说:“当年要是没有《商界》,我一定过不上现在的日子”。1997年,王建国正处于下岗后迷茫的人生关口,他习惯性地翻阅自己订阅的最新一期《商界》杂志时,看到了谭木匠——谭传华的创业故事。

“一位残疾人,经历了那么多的人生坎坷和创业失败,最后仍然可以站起来,靠卖梳子把一家企业做得有声有色,我为什么不可以?”从此,王建国投身商海,生意也越做越好。“到今天,这本《商界》仍然在我的书柜里,每当遇见困难,我就会拿出来看一看。它一直陪伴着我,抚慰着我。”

《商界》的意义不只在于见证了一位又一位商业巨人的成功和教训,更大贡献在于,《商界》鼓舞了整整一代商人去创业、去奋斗!

许多年轻人,希望自主创业,面对的最大问题往往是没资金,缺产品。2001年,《商界》联合华帝等一批知名企业,针对大学生,开展了“百万元创业援助大行动”,为想要创业的优秀大学毕业生联系产品,提供资金,提供创业培训,帮助他们快速走上经商之路。

参加了这次活动,已经是华帝知名经销商的余静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仍然很激动,“就是这次活动,让我与华帝结缘,并有了今天的成就。”

作为本次活动的延续和发展,我们连续开展了几年的“从容就业、激情创业”的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走进大学校园,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

中国有多少商人,就有多少《商界》的故事。

时代在变,不管是成功商人,还是创业青年,今天获取资讯的来源途径大大增加了,也许今天的《商界》已经失去了它作为教科书的意义。但是,在商海打拼,每个人都会有身心疲惫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每个人都需要精神的引领,每个人都需要温情的陪伴。“有态度的媒体、有深度的服务”,25年来,《商界》一直陪伴在无数中国商人的身边,下一个25年,我们依然会不忘初心,继续陪伴在你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