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找房敲钟在即,“反壳联盟”彻底输了?

2020-07-26   商界杂志

原标题:贝壳找房敲钟在即,“反壳联盟”彻底输了?

来源/ 云掌财经APP(ID:yzcjapp)

"我们借助网络和大数据的力量,彻底地重塑了这个行业。"7月24日晚,贝壳向SEC递交招股书,在随招股书附上的公开信中,贝壳创始人、董事长左晖这般说道。

图片来源:招股书

此次的上市主体贝壳包含了房地产中介链家,及房地产交易及服务聚合平台贝壳找房两部分,从链家成立时算起,这家企业已经走过了18年,而这恰好也是互联网浪潮波澜起伏的18年。

贝壳的发展历史,正是这十余年间传统行业从线下向线上转型,通过技术与数据的力量完成行业革新的缩影。

用链家干掉链家

从2009年起,链家开始进行互联网化的尝试,先是与IBM合作,次年上线链家在线,提供线上查找房源的服务。2014年,链家与搜房网决裂后正式推出自有的房产信息平台链家网。链家网将链家自身的业务线上化,但自营模式下的天花板有限,也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行业革新。

左晖一直在思考一个命题,如何用"链家干掉链家",很快他就找到了答案——贝壳。

2018年,链家网升级为贝壳找房,采用聚合模式,邀请更多房产交易产业链上的玩家入驻,广泛覆盖国内市场的房源、中介、用户。

贝壳找房承载着链家更大的野心,在左晖的设想中,贝壳找房有望建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房产平台,链家则成为贝壳找房平台中最大的自营品牌,通吃线上线下。

裹上新经济的外衣后,贝壳找房大受资本青睐,在2019年7月完成了由腾讯领投的12亿美元D轮融资,今年3月又完成了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的24亿美元D+轮融资,在这之前,链家系的融资都是以链家为主体进行。从资本层面的变动来看,贝壳找房正逐渐取代拥有18年历史的链家,在左晖构建的体系中,占据更核心的地位。

根据胡润研究院在2019年10月发布的《2019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在成立不足一年的独角兽的公司中,贝壳找房估值最高,达到600亿元。

寻找一个替代者

如今,链家系选择以贝壳为主体,打包链家与贝壳找房寻求上市,转型之后的贝壳究竟有何神奇之处?这样的决定,又能否得到美国投资者的认可呢?

市场曾有传言,贝壳的赴美上市或与链家在2016融资时的对赌协议有关。

根据相关报道,2016年4月链家进行B轮融资时,左晖曾与投资人签订对赌协议,链家需要在5年内完成IPO。否则投资人有权在任何时间按8%的单利率进行回购。

因此,2019年时,贝壳找房就在为链家系的上市做准备。

据天眼查显示,2019年3月,链家发生股权变动,腾讯、百度、高瓴、万科等22家投资人从链家撤出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由2054.02万元缩减33.99%至1355.82万元,企业管理层也发生相应变化。

当时贝壳找房回应,本次减资目的在于企业发展所需,原投资方在链家的股份将通过协议镜像平移到贝壳找房。

图片来源:天眼查

业内普遍认为,贝壳找房将替代链家,承担登陆资本市场的重任。

当“裁判”亲自下场

公开资料显示,2019年7月18日,贝壳找房完成D轮融资12.00亿美元,腾讯领投,高瓴、华兴等跟投;2019年11月1日,贝壳找房完成D+轮融资15.00亿美元,软银领投,高瓴、腾讯、红杉等跟投。投后估值达140亿美元。

在左晖致股东的公开信中,他这样认为:中国的房屋交易和服务行业仍处于“前工业化”阶段,拥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进行转型。

所谓的“前工业化”就是行业缺乏基本的规范和标准,支持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完全不具备,从业人员行为不规范且大量流失,消费者怨声载道。

依照左晖的设想,贝壳找房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诞生的。与链家的重资产化不同,贝壳找房的属性是轻资产,更容易讲出故事。

贝壳的主要业务是存量房交易、新房交易、其他新兴业务,收入来源则是住房交易以及服务费用和佣金。从招股书来看,其业务模型,即“数据与技术驱动的线上运营网络”和“以社区为中心的线下门店网络”两张网。

在原本的计划中,贝壳找房建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房产平台,链家则化作该平台下最大的自营品牌,通吃线上线下。

这种“即当运动员,又干裁判”的想法,意味着让中小品牌房产经纪交出房产信息、客户信息,还要上交服务费,必然引起行业内竞争对手的强烈抵制。

于是,2018年6月,贝壳找房上线的3个月后,58同城就联合中原地产、我爱我家、21世纪不动产等多个房地产经济商,召开了“真房源”誓师大会,与“百分百真房源”的贝壳较量,共同抗击贝壳。

毫无疑问,面对各方的穷追猛打,贝壳找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19年春节假期过后的首个工作日,链家CEO彭永东通过个人微信号发表对内公告,他将贝壳过去一年的经历描述成"每年捅自己两刀式的自我迭代"。

好消息是,这种局面没能持续太久,坚持转型的贝壳通过持续投入ACN和房源字典等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了交易效率。

招股书披露,截至2020年6月30日,贝壳集团的平台在中国103座经济活跃的城市拥有超过260个房地产经纪品牌,超过4.2万家以社区为中心的商店,以及超过45.6万名经纪人。

根据CIC的报告,2019年,贝壳的效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1.6倍。截至2019年12月31日的6个月中,贝壳集团关联经纪门店的效率为每家门店2030万元人民币,而2018年同期为每家门店1090万元人民币。

这些数据显示出了贝壳平台模式的可行性,也符合贝壳提升行业整体水准的意图。只是贝壳努力往前跑的同时,压力依然存在,且有增无减。

悬于头顶的利刃

悬在贝壳头上的一把利刃是亏损。

虽然无法将贝壳找房的业绩数据单独拆解,但即使将贝壳找房与链家合并在一起看,其整体盈利能力也并不让人满意。

2017至2019年,贝壳实现毛利分别为47.7亿元、68.7亿元、112.7亿元,毛利率分别为18.7%、24.0%、24.5%。

今年一季度,贝壳实现毛利5亿元,同比下降76%,毛利率由25.7%下降至7.0%。

2017至2019年,贝壳连续三年亏损,其中,2019年录得净亏损21.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410%,净亏损率为4.7%。

2020年一季度,贝壳录得净亏损12.3亿元,净亏损率达到17.3%。

其中,2020年一季度亏损率大幅上涨,主要是受疫情影响,企业办公室及线下门店都无法投入使用,贝壳找房平台上的中介机构经营也遇到巨大阻碍。但整体上,贝壳亏损额度扩大的时间点,与推进平台模式的时间点同样吻合。

招股书中还明确写道,预计未来会继续产生大量成本和支出以进一步拓展业务,这意味着,短期内,贝壳大概率还将持续亏损。

刨除短期环境因素,贝壳持续亏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成本构成有关。

据招股书,贝壳的成本主要分为三部分,其中占比最大的为佣金及内部报酬费,具体就是向协助完成交易的其他机构及渠道支付的佣金,以及向中介及销售人员支付的交易提成。

第二大块为佣金分割,具体就是对协助完成交易的机构和销售渠道,贝壳将会向它们支付收入的总佣金中的一部分。

据招股书,2017-2019年,贝壳所支付的佣金及内部报酬费分别为156.63亿元、157.68亿元、194.44亿元,在不断地增长。

而这也就意味着,随着贝壳的业务不断扩大增长,而相应地佣金及内部报酬费也会增长,成本也会不断增长。很大程度上越扩张发展越亏损,除非找的新的平衡点。

所以综合来看,贝壳虽然总交易额巨大,营收也较好,但是赚的也只是一部分佣金,面对庞大的成本支出时,盈利就要大打折扣。

从抢先贝壳赴美上市的房多多来看,股价整体一直是波澜不惊,除了美东时间2020年6月9日的那次偶然。而后来者贝壳,能否讲好故事打动美国投资者呢?

我们拭目以待。

素材来源:

砍柴网《贝壳赴美IPO,规模亏损齐涨,左晖的背水一战成功了吗?》

GPLP犀牛财经《装着链家赴美上市,没有盈利的贝壳能讲好故事吗?》

中国基金报《1000亿估值!贝壳要上市了 背后投资人很强大》

作者: 财经

来源:云掌财经APP (ID:yzcjapp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