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2019-11-01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创首发,点击右上角“关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有一个观点:成熟而美好的相处关系是“窝在爱人怀里孤独”。两人相处,可以其乐融融,谈笑风生,也可以相对无言,躺在对方怀里品味孤独,不因为沉默觉得不安。

2015年,45岁的“结婚狂”刘若英在微博宣布怀孕,在这期间,她写了一本新书,书名就叫《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这是一本“怪书”。它怪在形式,既有刘若英对人生经历、生命状态的回顾与思考,也有她跟陈绮贞、宋冬野、林奕华、王浩威等音乐人的交流和探讨。

这也是一本关于自处与相处、爱与孤独的书,刘若英在进入人生另一阶段前,透过与朋友们的对谈,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并试着寻找未来可能会走的路。

这也是每个人一生思考不尽的话题。

1. 独处,是一种自在的生活方式

人是矛盾的动物,一个人久了,觉得寂寞,两个人总腻在一起,又厌烦。说到底,人还是需要独处的。

刘若英是一个对独处很有心得的人,这跟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父母在她两岁时分开,她从小跟随祖父母长大,从小有自己的房间。家里没有同龄人,她只能一个人玩,躺在床上天马行空地想象,或者躲在衣柜里,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自导自演扮家家。这种游戏,成为她日后从事戏剧工作的开端。

从小开始,独处成为刘若英的生活状态。她并不为一个人呆在房间感到害怕、孤独,反而觉得自在、好玩。

这样的童年,培养了刘若英敏感早熟的性情。她虽然喜欢独处,不过在学校时也能与同学友好相处。因为她擅长将悲惨的事化作自我调侃,将苦难的事情往乐观的角度去想。

她从小就明白: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我都得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

这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就是独处。

说独处,很多人把它等同于孤独,孤独又等同于痛苦。其实未必如此。对刘若英来说,孤独感绝不是痛苦,而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相处的舒适。独自拥有一个空间,是她生活的必要条件。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能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爱独处,那他就不爱自由,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独处时才是真正自由的。

2.独处与相处并不矛盾

刘若英在家人安排下去美国念大学。从那时起,她正式开始独居生活。

一个人生活,虽然辛苦,但任何事可以自己做主,这让她习得一个重要的品质,也是她的人生准则:“我选择我所能承受的”。凡事能够自己做主选择,是非常珍贵。

学校毕业后,有一段时期担任罗大佑的助理,这让她在香港度过一段独居时光。那时候,薪水不高,物质生活很贫乏,刘若英却觉得简单而丰盈。

每天中午,一个咸鱼蒸饭加一个例汤,她会以“珍惜的心情”,静静地吃完,然后继续工作。在录音间,听罗大佑、林夕等大神级音乐人交流,她已经觉得生活足够丰富。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叔本华这句名言的内涵,刘若英深有感悟。

刘若英习惯独处的生活方式,也不拒绝共处的精彩,她追求一个人的自由,也渴望两个人的幸福。所以,遇到相爱的人,还是选择结婚。

结婚后,刘若英依然保持一定的独立空间。他俩生活在同一屋檐,但有自己的房间。有时,两人一起出门,去往不同的电影院,观看各自喜欢的电影。看完,在某个地方碰头,到家后,又回自己的房间。

他们也会像其他夫妻那样,窝在沙发上,她的头枕在他腿上,一起看杂志,有说有笑。有时,一起出门摄影,寻味美食。

独处与相处并存的生活,正如刘若英所说的一句话“因为保有你,我感觉幸福,同时保有自己,所以能安心自由。”这是她把书名取作《我敢在你怀里孤独》的缘由。

3.擅长独处,是一种幸福

独处未必代表寂寞、孤单,独处可以是丰富的安静、简单的幸福。

刘若英通过和几位创作音乐的朋友聊天知道,这些平日需要创作的人,非常懂得独处的好处,也享受独处的时光。

比如,85后的歌手卢广仲,他遵从健康的作息规律,五点起床,十点半睡觉,坚持运动,每天都会吃早餐,将《黄帝内经》作为健康指南。

卢广仲喜欢独处,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会感到特别自在。他按照自己的节奏工作、生活,将手机设为静音,以避免讯息干扰,等到想看时才去主动查看。

当我发现我是孤独的时候,反而是种很好的状态,孤独可以让你更强大。”这是健康、自律的卢广仲在多年独居生活后获得的经验。

比如,五月天中的贝斯手玛莎。从高中时代,他开始租房独居。那时候没有网络,他就呆在房间里看书、听歌,厌倦了会骑单车出去游荡,借此调节心情,然后回到房间,继续看书、听歌。

乐团演出,需要与团员长时间的共处、默契的配合。在这个过程中,关系再好的伙伴,他都不会太深涉入对方的生活,绝不会毫无隐瞒地分享彼此的事情。他和五月天团队中的伙伴,除了工作,平时并不怎么联系。

抱有彼此独立的空间,是维持好关系的不二法门。”这是玛莎的相处之道。

人与人之间走的太近,将是一场灾难。即便没有酿成灾难,也有诸多麻烦。弘一法师有言: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

又比如,歌手陈绮贞,在刘若英认识的音乐人中,她是非常懂得独处的一个人。

陈绮贞从小生活在嘈杂热闹的家庭,家人的作息几乎黑白颠倒。她觉得自己的个性在搬出去一个人住后,才开始形成。

朋友约了一起吃饭,大家都低头玩手机,看起来是聚餐,其实是独处。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形成近距离的疏离。当她呆在家,播放音乐,反倒不觉得在独处,而是自己跟自己的相处。

人的一生不是在争取自己的空间,就是在适应别人的空间。”这是陈绮贞对生活的领悟。

4. 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作家周国平说:“孤独是爱意味深长的馈赠。”

对于有独处能力的人来说,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并不寂寞,反而是自在与丰富。

刘若英潜入海底,看到色彩缤纷的热带鱼在身边游来游去时,忍不住在内心大喊:“一个人的旅行真的太棒了!”一个人吃饭,可以随心点自己喜欢的菜,一个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有一期圆桌派,话题是独居,嘉宾周轶君分享了一件趣事:曾经有个追求她的男人对她说,以后不会让你一个人吃饭。他不知道,马屁拍到了马脚上——周轶君根本就是喜欢一个人吃饭。

民谣歌手宋冬野,在人生低潮期里独处了两个月,把自己关在家里写歌,代表作《安河桥北》就写于那歌时期。他跟民谣歌手尧十三同住屋檐下,平时各做各的事,碰上彼此都觉得无劲时会出来聊一聊。越亲密,越需要保持缓冲空间。

英国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指出,独处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与人们平常所说的孤独并不相同。独处让人感到孤独,同时也会从孤独中生出自在、充盈的感觉。因而,这种独处的能力,或者说孤独力,可以作为一个人情感成熟与否的标志。

这种说法,同印度灵修大师奥修的观点不谋而合。奥修认为:有独处的能力,才有爱的能力。

一个人能够独处,也意味着不依赖对方,不会占有对方,对方在与不在,爱与不爱,都不会影响他的快乐。换言之,擅于独处的人,他的快乐并无需从别人那里获取,而是源于自身。

心理学家王浩威告诉刘若英:“独处是相处的基础,有能力独处之后,才能真正与其他人好好相处。

自己能够快乐的人,才能将快乐感染别人。自己感觉幸福的人,才能给别人带去幸福。

爱与孤独、独处与相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个人修行一生的内容。

【作者简介:江徐,80后女子,十点读书签约作者。煮字疗饥,借笔画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诗情谁与共》。点击右上角“关注”,收看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