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桐桐妈
昨晚,我带桐桐去小区的公园玩,远远听到一位妈妈大声地呵斥着自家儿子。
“哭!哭!哭!就知道哭!有什么事你就不能好好说吗?”
只见,这位妈妈正用食指用力地指着孩子的头,孩子则一脸委屈低头抽泣。原来,这个男孩想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球,而别的小朋友仿佛不太乐意接纳这位不速之客,几个轮回下来,男孩便委屈地向妈妈求助。
男孩原本或许还想着妈妈能理解他、安慰他、帮助他,却没想到遭到妈妈一顿批,一直噙在他眼中的泪水,就在妈妈开口间夺眶而出。
其实,这样的场景很常见。
看着小小的人儿突然嚎啕大哭,我们做家长的很多时候就烦躁不已。孩子哭,在很多父母眼里,意味着懦弱、胆小,甚至是孩子变相的要挟。
家长之所以习惯性剥夺孩子哭的权利,大多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家长会因为孩子的哭闹怀疑自己教养孩子的能力,会有深深的焦虑感和挫败感。
就如同德国教育专家麦克所说:我们不喜欢看到孩子难过哭泣,不仅是哭泣让我们觉得麻烦,而且也怀疑自己的价值。
殊不知,很多时候孩子哭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孩子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情绪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和体验。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就是哭。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孩子的哭声也代表不同的需求。
1岁以内,孩子的哭声代表他们可能饿了、冷了、热了、尿裤子了或生病了等一系列生理和情感的信号。
而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崛起,哭的原因多半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
原因一:孩子的情绪脑没有完全长好。
孩子到3岁,智力脑80%左右发育完成,但情绪脑大的发展还很不完全,要到青春期才能完全发育好,18~20岁左右才能拥有相对完善的情绪控制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孩子的心情就像六月的天,阴晴不定说变就变。
原因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孩子的言行都是在表达最真实的自我需求,当他们想要某样东西,或想去做某件事被拒时,他们因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清楚表达诉求时,哭泣、抗拒和叛逆就成为一种延伸的表达,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在呼唤父母的理解和引导。
面对孩子,家长想到最多的就是“止哭”,让世界安静,可真的只要孩子不哭,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哭,实际上是孩子在向父母“求救”。
如果长久被制止,会让孩子没法学会正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会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心我、不在乎、我不爱我。
如果一直压抑这种情绪的释放,实际上对于孩子而言,百害而无一利。那么,面对孩子哭,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认可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不去否定情绪;
2、引导孩子认识情绪,比如:难过、害怕、委屈等等;
3、启发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来说就是:
首先,“看见”孩子的情绪。
看到孩子哭,不要强行打断,更不要制止,而是陪伴孩子,蹲下来,拍拍孩子的背,告诉他:无论发生什么,妈妈都会一样爱你。如果孩子哭起来“油盐不进”,那就让他好好的哭一场吧,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不责备,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和温柔的表情。
关键一点,就是让孩子明白:害怕了、担心了、难过了、孤独了是可以哭泣的,我可以将这种不好的情绪表达出来,我的父母并不会因为我哭泣就不喜欢我或生气,他们会接纳我的全部。
对孩子的感受和表现,要体现出一种“全然的接纳”。
其次,“听到”孩子的心声。
法国教育学家帕梅拉•德鲁克曼说:即使孩子有不对的地方,父母也有责任倾听并且领会他们的动机。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哭泣,多一点耐心,去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有天晚上,我带桐桐出门玩,过红绿灯时,这孩子突然就像头小牛般,使出全身的劲朝反方向去,我紧紧拉着她的手,眼看着绿灯在闪烁,我急着一把抱起她飞快过了马路,好了!这孩子哭的撕心裂肺,我当时一脸懵,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没一会,她又开始试图挣脱我的手朝来时的路跑去,我连忙问道怎么了,原来是她从家里带出来的橡皮泥掉了。
等绿灯时,我又带她过去捡了起来,这时,她才破涕为笑。
所以面对孩子哭,我们要用温柔的目光、期待的语言、认真地倾听等鼓励孩子与我们交流。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哭闹背后的原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最后,“连接”孩子的内心。
面对问题,父母可以启发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父母予以适当的协助。
正面管教理论强调:父母的命令会招致抗拒,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孩子和父母从对抗转向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性也会得到相应发展。
家有小孩,想哭,就让他哭把,我们要做的就是陪伴他,帮助他们在哭泣中学会勇敢和坚强。
作者简介:桐桐妈,一个可爱女孩的妈妈,头条号签约作者。
本头条号拥有27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背景的专家学者,将与活动号(微信公众号:育儿交接棒)一起,致力于通过线上线下课程和活动,推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微信公众号的“问答”功能已经开启,欢迎提问,专家一对一解答育儿疑问。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