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网评】期待“文明版”的人间烟火气

2020-04-17   文明兰州

“四月天气和且清,绿槐阴合沙堤平”。在兰州的白塔山、五泉山间,早起遛弯晨练的老大爷健步如飞;北滨河路音乐广场上孩子们的风筝已经飞上了天;黄河之滨老奶奶推着坐在轮椅上的老爷爷,一起迎着朝日暖阳,回忆年华;樱花树下,已经迫不及待穿上碎花裙的少女们在摄影师的镜头下甜甜笑着……在最美的瞬间,这一幅幅画面无不彰显着春天的生命力和这人间美好的烟火气。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复工复产新阶段,群众生活也逐渐恢复,城市的“烟火气”慢慢回归,只不过这次“历劫”归来的“烟火气”更多了一份文明的加持。兰州牛肉面馆复工之后,采取外卖形式供餐和“单人单桌”堂食、排队间距不小于一米、提倡线上支付等;街边的小店都贴上“入店请戴口罩”的标识;大型公共场所入口处设有体温检测点;文明志愿者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疫情之下,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是文明行为的体现。

当前最浓郁的“烟火气”应属餐饮行业了,“民以食为天”,历经数千年传承,吃饭也不仅只是为填饱肚子,而早已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随着餐厅的陆续开业,三五好友相约在一起,在中国人传统饮食习惯中,“围桌共食、互相夹菜”成为我们表达情意的重要形式之一,即使知道这样会有些许不卫生,但碍于不想“标新立异”,继而保持这个习惯。但就目前疫情防控来讲,若依旧维持旧有习惯,难免让细菌病毒有了可乘之机,所以改变旧有餐桌习惯、提倡文明餐桌礼仪势在必行。“公筷公勺分餐夹”不是少了“人情味”,而是真正的保护自己、爱护他人。小小的公筷不仅是我们对传统饮食习惯的有效传承,更是我们自身对于防范病毒而建立的一道防线。

新冠肺炎是冰冷的,人间烟火却是炙热的。经此一“疫”,方知人间烟火最为珍贵。文明是习惯的养成、温暖的传播,倡导社交文明、餐桌文明,营造文明出行新风尚,让文明不再是口号,让文明融入群众生活,让人间烟火味在文明中升级。(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