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皇陵中夜夜都能传出一阵阵哭声,原来明孝陵有个秘密

2020-06-01   指点江山

原标题:朱元璋死后,皇陵中夜夜都能传出一阵阵哭声,原来明孝陵有个秘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之后,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对此,朱棣于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所以说,关于朱棣为何夺了朱允炆的皇位,一般说法都倾向于朱允炆上位后“削藩”。不过,有些学者也认为。

当年朱允炆速葬朱元璋,也是朱棣发难的原因之一,而且,这个原因应排位第一。

自古皇帝下葬可以说是讲究太大了,得选个吉日什么的。那么,朱允炆是何时葬了朱元璋的呢?按照史学家的研究,朱允炆其实是听了朱元璋的话,速速的葬了他,这个日子还是朱元璋自个选的。按照一些说法,在朱允炆即位的前一天,就将朱元璋给下葬了。

在《皇明大政记》有这么一段文字,是说那时朱允炆的身份不过是皇太孙:“宁有大葬无嗣皇帝主祭之理?”这不符合礼制嘛,国家不可一日无君啊。

其一、根据一些说法,当时朱元璋是留了遗嘱的,他很是担心他死后天下会出事,于是,就让这个皇太孙赶紧办了自己的后事。

其二、朱元璋死的时间是6月24日。就算古时的气温没有如今的高,南京的6月那也是闷热潮湿的很,那时又没有如今发达的冷藏或者冷冻条件,所以,还是早日入土更好些。

于是,就有人分析,朱允炆快速葬了朱元璋,就是想早早坐实自己即位一事,不想途中再有什么变故,还给各藩王们都发了遗诏,不能回家奔丧。再结合他后来削藩的行动,倒也可以证实,他对于那些叔叔们还是有所忌惮的,只是策略错了。

朱元璋何时下葬是一个谜,连他下葬那天发生的事情,也同样让人难以琢磨。

据说那天,南京的十三个城门是同时出殡。有人就分析,这是为了防止盗墓。在古时盗墓就是个常态,尤其是皇陵,埋了一堆的宝贝,勾得不少人想尽各种办法去盗些出来,甚至都用上了炸药。于是,这一天就搞了迷惑眼球的场面,不让大伙知道朱元璋从哪个门出殡的。

不过有人很是质疑这种说法,朱元璋生前早就替自己相看好了风水宝地,就在紫金山阳,大家皆知,有必要再弄这么一出么?

后来有人推测,这是为了“人殉”可以同时下葬,所以,十三城门才同开。

除了这些,民间很快又传出一个说法,朱元璋压根就没在明孝陵,而是一个人葬在了朝天宫。据说,“三清殿下”才是朱元璋真实的埋葬处。这在不少史籍中有类似的记载,明孝陵那只不过是朱元璋的衣冠冢罢了,民间就有流传一个故事:

就说明孝陵每每到夜里,就会有一个妇人的哭声,那是马皇后在哭,她是哭自己一人独守,据说,后来做了法事,这事才消停。

若是结合朱元璋“人殉”的事情,这个故事是不是该衍生出其他的版本?

“人殉”制度从汉以来,基本在中原就是绝迹的,不知道朱皇帝怎么想,又给扒拉出来了,民间百姓哪会知道这些。有学者就分析,正是因为葬于了朝天宫,所以,出殡当天才弄出了那么大的动静,用来遮掩事实。

这其实很难经得起推敲,朝天宫是啥地方?

“百僚朝贺习仪于此”,如果果真如此,那就是朱元璋太爱他的事业了,连死后还要守着皇宫。不管从哪个角度说,似乎都没有理由不将朱元璋葬于寝陵。

甚至,还有人说,朱元璋是葬在了北京的万岁山,这种说法更有点不靠谱。那时的交通哪有现在方便,动车几个小时就从南京到北京,那么热的天,难不成也要学习秦始皇,用什么鲍鱼掩盖臭味?当然这种谣传很快就被人识破了。

再来看看现在考古的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探测,得出的结论是明孝陵的地宫完好,没有被盗墓者光顾过。只是这些没法证明朱元璋是否就躺在这里,除非哪天打开这明孝陵。不过,估计概率很低,随着大家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除非迫不得已的抢救性发掘,一般都会继续保留“原装”。

想想应是当年那个“十三城门同开”,才让朱元璋下葬的故事多了这么多的版本,而且,民间也愿意相信这个说法。这也给了后人探究的课题,希望从史料或者证物中有所突破,只是只有那个寝陵才会告知真相。并且,根据现在科技探明的数据,这个地宫的面积达到了数千平方米。

偌大的一个地宫,总不会让它空荡荡吧?这里究竟藏了什么秘密?除了那些金银珠宝,是不是还有些别的?

参考资料:

【《皇明大政记》、《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