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轮回,我的老家高桥变老了,但时代的脚步让它焕发了活力。
高桥,在连山区是一比较大的乡镇。自古称为镇。有山,有庙,有老桥,多个胡同。我家住在财神庙胡同里,家家青砖土顶,砖砌烟囱,瓦楞门楼,拐不过车的小道,岁月把脚下小道踩得结实条条痕迹,胡同里没有井,吃水要到南边大井去打水,大缸是每家不可缺少的“宝贝”,水和粮食都要斗进聚满。门楼成了小伙伴们捉迷藏、弹球、煽啪叽的场地,一玩到爸妈叫回家吃饭。
胡同对面有一座财神庙,青瓦红楹、雕梁画栋,供奉着财神、喜神高大塑像,终日香火缭绕,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听这里老人讲:很早前,后山是物茂丰盛之地,这里商贾云集,紧遏辽西走廊枢纽要道,前面是天际海域,供天下良民丰衣足食。庙地位水火相济,阳火旺盛,是聚各路财源宝地,财神庙后面靠着后山,前面对着大海,中间长长胡同象征着商贾云客过往腰揣万贯,财神保佑,万民平安财源之道。
凡是从山路云集的各种土特产品、海产品必经财神庙胡同,装上火车或船舶发往全国各地。烟袋杆细长长的胡同占尽了天时地利,赢得了生机和富足。从此,财神庙胡同家家悬挂财神爷像,逢年农历正月初五,做买卖人都要到财神庙祭祀拜神,保人们虔心向善,发财致富,平平安安,生意兴隆。
高桥大集汇聚五个乡镇十八个村屯,每月的阴历一四七为集市日,虹螺岘三六九,钢屯二五八。吸引周边的南票、建昌、朝阳、锦县等地客商。逢集日背包的、肩扛的、挎蓝的赶集人都穿梭财神庙胡同,猪、牛、羊、鸡、鸭叫喊声淹没了炕上酣睡的人们,摆摊打挂看相的人里三层外三层,财神庙胡同成了天道。大年集更热闹,胡同两侧一直到大集中心挂满了年画、剪纸、风车、大红对联,电线杆上吊着各种烟花爆竹,糖葫芦、圆球糖、芝麻糖摆一道,小胡同里装饰的红红火火,一派迎新春,过大年的喜庆气氛。
奇怪的是平日胡同里没有一家商铺,老人说,这是不耽误做买卖人和赶火车的钟点,中间不能停步要留住财,胡同头的理发店和茶馆,是让男人从头到脸刮的干干净净,称盘公平,赶集乘火车人喝口茶,再赶路心里踏实。
到了七十年代,一般由南向北的春风吹进了小胡同,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轰轰的火车长呜声震动了整个镇子,上千人开始坐火车进城跑通勤打工。记得刚乘车跑通勤时,由锦州发往山海关,途中经过女儿河、桃园到达高桥早晨6时15分,车运行45分钟后到达锦西火车站,午后17时20分则开始逆向运行。大约运行半年多时间,高桥车站出现旅客拥挤,多数人上不去火车,误点晚点时常发生,锦州铁路局决定,增开一辆由马杖房始发至锦西高桥专列通勤车,缓解了这段铁路线紧张局面。
每天从晨光熹微直到暮色降临,黑压压的人群挤满了财神庙胡同,像一条长龙,前边看不见头,后边看不见尾,多数人步行到车站,极少数人骑着自行车,放在胡同里熟悉的人家。通勤职工大部分来自高桥村、朱家洼、甜水、王善屯、苗屯、九股屯、东兴卜、石灰窑等16个沿线村屯,到锦西各大厂矿做临时工。我每天拎着饭盒提前5分钟出门上站台,返乘回来的八节车箱是最开心的45分钟,劳顿一天的人们在车上占座,打起了4加1扑克,欢笑声冲出窗外,响彻整个山谷,穿越密林。赶上年节通勤职工手里着拎着猪肉、粉条、白酒老远从门缝里就听见喊声,单位分福利啦!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那年代人们都羡慕跑通勤职工,一身工作服,手里拎着兜,有的胸前还别着纲笔,真神气。生活并非都如意开心,在车箱里时常听见有人抹大鼻子,这月被解除了,又回生产队干活了!站在胡同口就看见赵五哭伤的脸,明天早晨胡同里还是人挤人,像蚂蚁一样多。5年间,高桥至锦西共输运通勤职工达30多万人次。超过这段输运量的10倍。
初升的太阳,似乎也跟着忙碌。早早吐出红日,伴随着胡同里家家屋顶缕缕的炊烟,升起薄薄雾云;呱嗒、呱嗒风匣声唤起了下地的人们;男人们听见火车开动声急忙挑起水桶到井岸排队担水;生产队的大马车错过通勤点高峰,全部“倾巢出动”;马铃铛儿叮咚响,踩着舞点般的马蹄声踢踏.踢踏走在前面,车老板大鞭子一甩,响彻整个胡同上空;一帮闲在家的女人们抱着喂奶的孩子,坐在门口唠起了大嗑,太阳压山的时候,人们又躲到屋里扒在门缝看通勤人。
突然有一天,人们传出小火车下月要停运了,运行5年的小火车真的停开。一股改革的劲风一夜吹进,小胡同一下冷落了。原来的集市也搬迁到新址,一部分职工在城里分到了新楼,彻底结束跑通勤的历史,剩余的农村人干起了个体经济。从此,小胡同喧闹繁华的气氛倾刻烟消云散。
30多年过去了,这里早己被楼房北京平房取代了老式低矮旧房,办厂自家建公司占据了半个胡同,老火车站变成货物停车站点,高桥至市内小客车每5分钟一趟。
当匆匆的人们停下脚步时,没有忘记对生活的美好追逐,又迈开奋进的步伐。胡同人们骄傲是,在这个胡同出了两位人物。一位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锦西化工厂厂长,后任广东省深圳市市长李子彬,另一位是房地产企业家苏延宝,为家乡建设投资上千万元。
天时地利造就了家乡人,他们沿着胡同里财神之道,学会了做生意这门本领,改变了传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生产方式,利用交通纽枢要道,向信息化、规范化现代农业迈进,做大水陆家庭产业,沿着102线国道开办各式餐饮、住宿、五金家电、制药研究、加工企业,搞起长途运输业,4公里长的街面商业门市达130多家,特色小微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小菜厂、虾油制品厂、中华老字号陈醋名扬天下,有的人家背着家乡的腌渍菜生意做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用微信网与各地建立了网上通。
万家屯粉条业成为东北地区餐桌食品一绝,蓝狐进入时尚服装行业。一位老乡说,在万家屯只要你不嫌弃干活,一个人一天能挣100至200元,不比城里少挣。如今的街面处处有挣钱生意,小镇一片繁荣景象。
财神庙胡同好像一个时光的隧遂,把我带回到记忆中的童年世界,它让我感受敬仰与祝福:财神庙胡同的脚步没有停,她象大海里航船越走越远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