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是二战欧洲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战场环境的影响,人们习惯于将苏德之间的战场称为东线,而将德军与盟军之间的战场称为西线。同时,有些人认为,德军在二战中的失败很大程度是输在两线作战上。那么,在二战欧非战场上,西线对东线的牵制作用到底有多大呢?如果西线无战事,德国就能打赢苏德战争吗?
01东西两个战场,一直伴随着德国对外扩张的进程
有些人认为,二战东西战场是从盟军登陆诺曼底开始算起,之前的西线战场只能算小打小闹,对东线牵制作用并不大。实际上,这是算法不同而已,真正的两线战场,对于德军来说,从他向外扩张的那天开始,两线作战就已经有了。
一方面,德国对一战战败不服,在征服西欧小国的同时,本身就面临着两面受敌的可能。虽然德国发动二战的想法从德军重新崛起就有苗头,但真正行动却是从1938年蚕食周边小国开始,到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野心彻底暴露。也就是说从这时起,德军就面临着两线作战的问题,只是规模大小的变化不同。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就面临两线作战的大麻烦。由于德国一心想拉拢意大利入伙,1940年9月,当墨索里尼在北非陷入英军的包围之时,德军出面增援加入北非战争,而此时德军已与英法展开了多次战斗,虽然德军占领了法国,却在敦刻尔克放跑了英军,使德军面临着与英国在大西洋和北非两线作战的麻烦,而法国的自由民主阵线也成了德军的后顾之忧。
从这个层面讲,两线作战一直伴随着德军的闪击战行动。所不同的是,在与英法战争的过程中,德军并没意识到一年后的美军会对德宣战,更没想到德国寄予厚望想在西伯利亚北上的日军,会在珍珠港引发太平洋战争,从而帮美军加入二战扫除了中立法的障碍。
02苏德战争将两线作战扩大化,为德军失败埋下伏笔
有些人认为,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军的强大装甲打击能力还没遇到对手,如果不是后续西线战场陆续投入德军在东线的精锐,东线战场不会输得那么惨。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
首先,闪击苏联,德国是自找苦吃。本身,闪击波兰之前,德国已经注意到苏联可能对德国单方面入侵带来的忧虑,所以在战争开始前仓促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从这时就暴露出德军对苏联的忌惮。虽然斯大林对德国的拉拢有所防备,但并没想到两年后德军会那么快对苏联动手。但这并不是说苏联和斯大林对德国的入侵行为一点准备都没有,1940年苏军进行战略演习,就已经将德军纳入到了假想敌范畴。从这个角度讲,无论从综合实力还是战争潜力,德国进攻苏联就是自找苦吃。
其次,闪击苏联,德国在两线作战的路上越走越远。有些人认为,德国只要不从东线调离装甲去支援西线,德军就一定会打赢东线战争。实际上,如果仔细分析下当时战场形势会发现,德国为什么要从东线调兵到西线?又为什么经常从西线调兵到东线?来回折腾费时费事不说,贻误战机事大。只能说德军的作战理念或者说发动战争的准备不足,打赢这场战争并不是装甲跑得快就能解决问题。
再次,扩大两线作战的规模,使德国的家底全部用光。从二战历史中能够发现,德军在闪击苏联以后,在东线是以装甲打击和陆军进攻为主,伴以4个航空队空中打击。而在西线,德国的空军和海军主要用于在英伦三岛与英军的作战,在北非战场使用的兵力并不多,而且从东西战场相互调动的支援兵力并不频繁。从这个布局可以看出,德军的失败并不是东西战场兵力牵制的问题,而是后勤补给和本土国防潜力不足的问题。
从这个层面讲,进攻苏联是德军失算的一着臭棋,而国内综合实力又达不到实施两线作战的要求,无论是兵力补充还是综合补给都成为制约德军打赢对手的重要因素,这从东西两线装甲部队经常缺油少粮中得到了印证。
03西线无战事,德军就能打赢苏德战争吗?
提出这个问题,是试图想解释一下人们心中的疑惑,如果德军没有西线战事,是否就可专心打苏联了呢?实际上,这里面也有几个常识性的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西线无战事的前提,是英法德联盟。但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这个命题已经有了答案。由于丘吉尔的坚决抵抗政策,使德国的所有努力化为泡影。也就是说,即使德军不掺入北非战争,不与英军发生正面冲突,保持占领法国的现状,英军也不会明哲保身不在德国后面始终保持沉默。作为欧洲的老牌大国,英国决不会坐视德国一家独大的。
第二,闪击战很难在东线保持长久。闪击战从现在角度看也不过时,从二战初期看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新式战术,但德军完全没有想到在莫斯科战役中就被苏军打败了。按道理1941年闪击苏联,德军在东线的装甲打击能力无人能敌,后勤保障及各项进攻指标都是满格的,这时候也不存在两线作战的问题,因为东线战场,德军三路大军从北到南都是占有主动权,苏军只有挨打的份。就算莫斯科战役是个特例,那后来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又输了呢?说到底还是闪击战理论与战场实际脱节的问题,根子还要说到德国的综合潜力上,因为闪击战需要强大的后勤补给和综合保障,这与两线作战一点关系都没有。
第三,西线无战事,德军同样赢不了东线战争。提出这个观点,也许有人会反对。一方面,闪击战只能赢了一时赢不了全局。两线作战真正对东线德军产生影响只有两个关键时机,一是库尔斯克战役时,盟军在西西里搞了个登陆行动;一是巴格拉季昂行动时,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影响较大的是诺曼底登陆,但这时东线的战局已经明朗,德军已经失去了战场主动权。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诺曼底登陆,德军闪击战再打下去,赢的希望也很渺茫。
另一方面,苏军的消耗战后来居上,德军打不起。退一步讲,德军闪击苏联时,巴巴罗萨行动并没将整个苏联纳入全盘占领计划,说明对苏联的地大物博还是有所考虑的,毕竟闪击战快速机动与综合保障的难题是客观存在的。而战争打响后,苏军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也证明,消耗战就是闪击战的克星,苏军打得起,德军未必打得起。
总结:苏德战争中,德军面临东西两线作战,虽然西线对东线的影响有牵制作用,但不是主要的。一方面,德国发动二战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缺乏打赢的基础;另一方面,即使西线无战事,德军也很难在东线赢得胜利,原因是打得起,综合国力消耗不起。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二战风云录》
精彩推荐:二战苏德战争,为何说苏军的大炮打得远,德军的装甲跑得快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指环行动展开后,保卢斯为何还能坚持20天?
二战库尔斯克战役,朱可夫使用先防御后反攻战略,发挥预备队作用
二战右岸乌克兰战役,苏军实施冬春两季连续作战,重点是分割围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