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落第流落江上,船上写小诗诉苦成千古名篇,感动世人1000余年

2019-09-12   沉醉古诗文

一场蓄谋已久的动乱将垂暮的盛唐推下了神坛,本就是胡人的安禄山在权力的诱惑下终于露出了爪牙。

于是中华历史上最开放,最繁荣的朝代就此落幕,以后的历史,再难及此日之万一。那时的人们,自由开放,气吞八荒。

而安史之乱以后,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跟着变了。对朝代的自信与骄傲不复出现在人们脸上,神情里多了些对社会动乱的惶恐和对未来的迷茫。

到了大历年间,社会的动乱已经不再,变成了稳定的低沉,像是从年轻气盛包容万方的少年轻狂,经历动乱后过渡到了麻木不仁,焦虑成性的中年。

人们也一样,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自己身上,变得脆弱而敏感。今天要介绍的作品,就是来自大历年间,这样的一个历史背景之下。

诗人是张继,我们对张继的所知不多,他传世的诗不足五十首。而之所以张继名声还如此之大,就要归功于那年落第流落江上的时候,他妙笔生花有如神助般写下的《枫桥夜泊》。

这首诗的感情是如此的真切,行文又流畅优雅,“夜半钟声到客船”,敲醒了多少游子,多少失意才子的梦,震痛了多少感时伤世的心。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全诗28字,就围绕着一个愁字展开。一二句照例写景,将落的残月,悲鸣的乌鸦,漫天的寒霜,张继在茫茫的江面上,对着江天洒着自己的愁绪。岸边的枫树,渔船的点点灯火,茫然的大江上啊,只剩下我这一节孤舟,独对江天浩渺。本来是一派清远的气象,但带上了作者主观的愁绪,给人的感觉也就立马不一样了。

张继是带着科举落第的愁,带着山河零落的愁,带着举目无亲的愁独宿在江上。古时的游子漂泊他乡本就常带思乡之情,而今又加上了多重的愁,李清照有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怕这小小的渔船,也载不动张继那个夜晚的愁啊。

最后两句则是千古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厚重的钟声,远隔了1000余年,仍然重重的敲打在失意的才子心头,敲打在离乡漂泊的游子心头。

这两句也将本诗的意境烘托到了极致,在清远平静的大江上,深夜传来悠扬又厚重的古寺钟声,更凸显了夜的静谧,诗人的落寞和孤独。

不知在这声声的悠扬里,诗人能否在大江之上做个清梦,让这一船的愁绪随江水流去呢。

诗人后来的心境我们无从得知,只知道这时的失意没有持续多久。张继于不久后进士及第,圆了自己的科举梦,只是后来留下的诗作,再也没有如《枫桥夜泊》般撼动人心的作品了。也许是后来仕途遥遥,再也无此心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