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折翼天使”孙兼军:以行动诠释担当 用真情服务群众

2019-11-09   于都信息网1

孙兼军最近收到的锦旗(于都县卫生健康委供图)

于都县梓山镇有这样一名乡村医生,他少年“折翼”立下从医志,虚心求教,攻坚克难,从医34年以来,始终默默地守护着全村乡亲的健康,用行动和真情感动乡邻,他就是潭头社区共产党员、乡村医生孙兼军。

  少年“折翼”明志向

  1976年冬的一天,因为一次意外,孙兼军左手腕部受伤流血,在一个江湖郎中那里包扎了一下,随后送到于都县人民医院治疗。但因失血过多、组织坏死,最终左手腕部以下被切除,从此孙兼军就只有一只手了。

  “要是当时处理得当,我的左手完全有可能保住。那时候我就想长大以后要做一名济世救人的医生,让村民病有所医、伤有所救,不让悲剧重演。”14岁的少年孙兼军自那场意外后,暗自立下从医志向。

  1979年高中毕业后,孙兼军师从邻近排脑村的一名老中医学习传统中医药。孙兼军在老师的指引下,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药名著,掌握了中医药发展的新趋向、新技术。

孙兼军正在收拾整理中草药(于都县卫生健康委供图)

  1985年孙兼军成为村里的卫生员,开启了漫长的村医生涯。

  因为只有一只手,孙兼军从医初始遇到的困难比常人多出不少。孙兼军直面问题,从不逃避。用注射器抽药水,或肌肉注射,一只手不方便。孙兼军便努力锻炼左臂的灵活性和臂力,同时借助腹部的支撑,抽药水和肌肉注射的“固定难”、“着力难”问题迎刃而解。

孙兼军在卫生室为老人诊察(于都县卫生健康委供图)

  接济病患传佳话

  生命非儿戏,健康无小事。少年伤残的孙兼军深谙此理,在日常工作中,无论是给病人诊察看病,还是开展预防接种、公共卫生服务,孙兼军总是细上加细,慎之又慎;对卫生室处理不了的疾病及时转诊不拖延,对没有十足把握的疾病坚持会诊不蛮干。从医34年来,孙兼军从未发生医疗事故和重大差错事故,受到村民的尊重和好评。

  对一些家境贫困的病人,孙兼军从不催收医药费,反而还尽力关照、接济他们,帮助渡过贫病难关。

  现年78岁的赖文香是该镇长口村人,前几年因患脑梗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找到孙兼军调理康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康复很理想,生活自理能力渐渐恢复。只是家里境况不好,看病费用一直拖欠着。

  有一天孙兼军去回访,发现老人没什么经济来源,生活全靠自己养点鸡鸭和每月八十多元的养老金维持。见到孙兼军,老人面露难色,满脸愧疚。次日,老人用一根木棍扛着一小篮鸡蛋找到孙兼军。为赶路老人不小心摔了一跤,满脸是血渍和灰尘,鸡蛋磕烂了几个。孙兼军见状,连忙让妻子打水帮他擦洗干净,再处理好伤口,又给老人备了些药带回家用。

  临行,老人从心窝处掏出刚从银行取出来的960元钱准备偿还医药费。想到老人的生活如此窘迫,孙兼军不仅分文未收,还买了一大包食品送给老人,并叫来岀租车送老人回家。这一仁心善举,感动着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

孙兼军为患者开展康复指导(于都县卫健委供图)

  健康扶贫勇担当

  近年来,脱贫攻坚成为了村里的头等大事和首要任务。作为一名老党员,对一些重点签约服务对象,孙兼军视病情而定主动将每两月一次的随访周期缩短至每月每周一次,个别对象甚至每隔一两天就随访一次。

  梓山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张飞华说,孙兼军尽管只有一只手,但他敢于担当、自立自强的品质值得大家学习推崇。凡是安排村医工作,特别是健康扶贫,对孙兼军从不需要过多动员。攻坚克难,找孙兼军准没错。

  “辖区内公共卫生在管人口374人,其中高血压41人,重症精神病3人,糖尿病13人,贫困人口86人。”孙兼军对辖区内重点服务人员构成如数家珍。眼下,刘西江等辖区7户因病因残致贫家庭是他的最大牵挂和心病。

  下午17时,忙完卫生室的工作,孙兼军挎起药箱,步行到祠堂组68岁的残疾人刘强华家做健康随访。

  顾不上喝一杯茶,孙兼军刚一落座,就忙着给刘强华测量血压,尽管只有一只手,除气、戴听诊器、充气,一整套动作娴熟又精准。随后又给刘强华做康复指导,反复嘱咐刘强华夫妇每天坚持做康复锻炼:“每天要按摩一下足三里这个穴位,就在膝盖下来一点,肩关节也要多活动,白天要出去散散步……”贴心的关怀,精准的服务,让刘强华一家人很是满意。

  天色渐晚,孙兼军白大褂上的一颗红黄配色的党徽,熠熠生辉,黄昏中格外醒目。

来源:中国江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