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由创意设计非营利机构 The One Club for Creativity 发起的 ADC 年度设计大奖陆续公布了第 99 届获奖的名单。这个近百岁的大奖一直是广告与设计领域极具分量的年度奖项,每年都让业内人士翘楚以待。ADC 年度设计大奖包含了 10 大类别,在关于获奖作品的分享中,特等奖和插画类是被提及得比较多的。但我们发现 今年的出版物设计类作品如沧海遗珠,整体都表现不俗,被子弹穿透的书籍、用稻草做成的“故事”、可以互动的报纸……都值得被看见。
最 佳 作 品
-
The Gun Violence History Book
枪支暴力历史书
枪支暴力一直是美国社会讨论最热烈的话题之一,伊利诺伊州反对手枪暴力委员会(Illinois Council against HandGun Violence)40 年来一直在为解决枪支暴力问题做着积极的努力,这次他们委托国际广告公司 FCB 将多年来收集到的枪支暴力事件变成了一件抵挡袭击的“盔甲”。
每一声枪响、每一颗子弹带来的都是一次悲剧,这些用鲜血写成的真实故事却在逐渐被人遗忘,伊利诺伊州反对手枪暴力委员会希望把每一个事件刻进书里,集成厚厚一册,让印刷物帮助我们永久铭记。
这本枪支暴力历史书最特别的是几乎贯穿全书的弹孔,拟真的子弹穿透了这本书的 853 页,并在子弹卡住的这页写上了这样一句话:“子弹虽然被阻止住了,但是历史还是在被重复书写。”
厚厚的一本书承载着许多,伊利诺伊州反对手枪暴力委员会希望能借此影响立法者和选民,让每个人都能意识到枪支管理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金 奖 作 品
-
THE NANJING YANGTZE RIVER BRIDGE MEMORY
大桥记忆
1968 年,南京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大桥的符号在当时各类艺术创作中层出不穷,50 年后,这些艺术创作已陪伴了几代人成长,留下了无法抹去的情感印迹。南京长江大桥主题艺术及史料巡展将大桥背后的情感与记忆传递给更新一代人,巡展作品集《大桥记忆》就是其中可以长久保存的载体。
《大桥记忆》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记忆集成,收录了人文叙事,也收录了诸多绘画作品呈现的人文风景。红色皮质的封面、烫金的大桥和印刷得没那么整齐却将复古感和俏皮融为一体的标题,都把人牵引回 50 年前的光景中。书中刻意设计的个别缺页和撕页,也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有人评价“一本展览‘图录’做得这么用心又有趣很难得”,究其原因,这本书的设计师之一是作品屡次获得“世界最美的书”称号的青年设计师曲闵民,他总能赋予书籍独特的东方气质,做出“中国味道”。
-
WITH
视觉语言让书和杂志各有性格
《WITH》是设计师 Michele Salati 为苏黎世艺术大学发起的一个跨文化合作平台制作的一本杂志。设计师认为, 视觉语言体现了一本书和一本杂志之间微妙的界限,不仅在版式上而且在多种字体的使用上杂志都更加具有多样性。在这本杂志里,设计师运用了包括无衬线、衬线、等宽、漫画字体等多种文字表现形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杂志里的图片,大部分为原创拍摄,不是普通的叙事,而包含了太多天马行空的想象,给鸡爪涂指甲油、乒乓球变成大脑的形状、人的手被砌进了水泥墙中……
为了发布这本杂志,Michele Salati 还开展了一次活动,联动了文化、艺术和学科之间的合作。
-
Made in Fukushima
一本用稻草制成的书
2011 年 3 月 11 日,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导致核事故和 25000 多公顷农田受到污染。后来,一组环境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可持续的去污方法,可以保护肥沃的土壤,也能减少 95%的放射性废物,农民完全可以再次种植安全的大米。但是,即使大米通过了最严格的测试,也不再被信任,无人问津。
为了挽救这一局面,福岛和 Gmund Papier 造纸厂用去污土壤种出的安全水稻的稻草制成了环保纸张。利用这些纸,他们印刷了一本书,通过摄影、访谈、数据讲述农民和这些安全农作物的故事,希望能重新建立信任。
后来,这些书被送给食品和环境领域的领导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福岛大米也恢复了过去在全球的销售盛况。
-
MADNESS IN CROWDS
最伟大漫画家的作品集
沃尔特·哈里森·卡迪(Walter Harrison Cady,1877–1970)是 20 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杂志插图画家和漫画家之一。在长达 70 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创造了无数充满活力和细节的世界,丰富而激情,纵观历史也很少见得。
哈里森·卡迪十分擅长绘制疯狂的人群场景,在所有场景中,每个小角色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幽默感,因此这部作品集也取名为《MADNESS IN CROWDS》。
喜爱动物和昆虫的他,还探索并创造出了具有人类社会影响的爬行动物的世界:甲虫芭蕾舞女演员、打着雨伞的瓢虫、演奏小提琴的蚊子,都是这个世界里可爱的一员。
在哈里森·卡迪漫长而富有成果的职业生涯中,他为世界各地的读者呈现了无尽的视觉盛宴,但离世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开始逐渐被淡忘,因此诞生了这本汇聚他所有作品的厚厚书册。
设计者们把这本书称为他们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一部作品,光看封面,就已经精致得像件艺术品。在限量发行的 250 个书套中,还配有一个放大镜,嵌入在封皮的模切圆圈内,让哈里森·卡迪的众多丰富细节一览无余。
这本书里收集了由哈里森·卡迪创造的三百多幅作品,《通往财富之路》这幅作品还被做成了 3D 版本,给你带来惊人的视觉效果。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会变得这么神奇,恐怕连哈里森·卡迪本人也没想到。
根据插图 BILLBOARD SNAIL 中的两个甲虫角色生产的限量版树脂雕像
-
THE NEW YORK TIMES FOR KIDS
给小朋友看的《纽约时报》
儿童版的纽约时报曾经只是《纽约时报》其中一个实验性的版面,没想到 2017 年 5 月首次推出就反响不俗,“它让孩子们把手机放下了”,成人也十分喜欢,后来纽约时报就将它作为了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的固定增刊出版。
尽管报头下面写着一句编辑提示“不适合成年人阅读”,但丝毫不逊于成人审美要求的设计让大人也和孩子一起陷入了这些报纸中。“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设计过很多儿童出版物,一个值得分享的经验是: 不要因为面向儿童,就在视觉上降低你的标准。”
儿童版整体的设计多采用插画形式,色彩缤纷活泼,但搭配得并不低幼,有着最前卫的眼光,插图的绘制也充满了童趣的想象。而这一切多少要归功于艺术总监 Deborah Bishop——她曾供职于《House and Garden》《Rolling Stone》等众多杂志,2017 年加入纽约时报集团。
在布局上,儿童版保持着与纽约时报同样严格的设计标准,整体视觉非常成熟。正文只使用纽约时报系列字体,让儿童版与主报视觉保持一致。“此外,纽约时报经典的 LOGO 是一个强大的签名,儿童版封面经常利用它呈现创意,这强调了纽约时报品牌,但允许儿童版‘略显不敬’。”
银 奖 作 品
-
TYPOGRAPHIC DESIGN IN CHINA
文字设计在中国
《文字设计在中国》是由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发起的国际性设计盛会 China TDC 集结出版的, 收录了近两百位国内外设计师、四百多件优秀作品和近三百件珍贵实物展示的近现代字体应用。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文字设计在中国”邀请展、中国近现代字体应用文献展、“超语境”国际文字设计论坛。第一部分收录了中国及港澳台地区、欧美日韩等国近两百位活跃于平面设计领域的设计师提供的四百多件作品,Pentagram(美国)、永井裕明(日本)、古平正义(日本)、靳埭强(中国香港)等都在其列。
第二部分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良友》《时代画报》《申报》《新青年》《人世间》…… 这些怀旧的字体带我们穿越到百年前的中国,观察字体的美妙演变,也为当下的设计师提供了一种深入根源的参考灵感。
-
11.50 REDISCOVERING DISCOVERY
庆祝美国宇航局阿波罗登月 50 周年的互动报纸
2019 年 7 月 20 日,阿波罗 11 号登月已过去整整 50 周年。为了纪念这一伟大的事件,来自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艺术家 Doug Pedersen 制作了一份报纸庆祝人类的伟大成就,并力求唤起人们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这份报纸长达 32 页,平面设计采用了 Doug Pedersen 最擅长的拼贴风格,把具体的事件营造出抽象的美感。
这也是一份可以互动的报纸,配有按字母键的解码轮和取景器,帮助你浏览报纸和发现彩蛋——有关阿波罗的任务和隐藏在其页面内的月球的秘密。
Doug Pedersen 把这份报纸包装在定制的丝网印刷银色聚酯薄膜袋中,“以保护你的报纸免受流星陨石的影响”。
-
NINETY-NINE PERCENT FEARLESS (LAURA DERN)
不被定义的视觉
这是纽约时报杂志上的一张配图,穿插在关于美国女演员 Laura Dern(劳拉·邓恩)的个人采访文章中。海报分为两部分,左侧的劳拉·邓恩保持着一贯的锐利,虽是静态的照片,却能从中感受到强大的气场。
右侧有这样一句话:在 4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这位女演员一直避免被定型,并在不完美中探索别样心境。为了配合语句的内涵,文字的排版上也避免被“定型”,小小的改动让人足以心领神会语句背后的力量。
劳拉·邓恩的影视作品截图
-
BLOOMBERG — CHARTING FUTURES
图表的另一种表达
你可能想不到,这些充满了设计感的动画竟来自全球最大的金融信息服务供应商彭博社,他们联合意大利数据可视化工作室 Algo / Torino 和运动设计工作室 Illo / Torino,将金融期货数据变得有意思。
每次发布视频时,Algo 都会从 Bloomberg API 中提取财务数据并生成量身定制的图表和图形,图形的多样性足以满足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四个图形主题和七个调色板可生成无数的组合,不断适应内容的变化。
-
THE NEW YORK ISSUE
成就一颗星
这是去年发行的纽约时报杂志的一期封面,12 位表演者通过精彩的演出点亮了纽约的舞台。海报将表演者的头像处理后与文字结合起来,形成一盏正在发光的明灯,暗合主题,有人评价说:“这非常纽约。”
铜 奖 作 品
-
BREEZE BLOWS TO THE PAGE, YOU READ
风吹哪页读哪页
《风吹哪页读哪页》是 XXL Studio 为第一届“中国最美旅游图书设计大赛”设计的作品集。 将手机屏幕向左翻转,你会发现书籍的外形像一条船,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未知。
书中的页码是和比赛的获奖书籍页码相对应的,即:获奖书籍的内页书影是 page 1,在《风吹哪页读哪页》的页码也是 page 1,获奖书籍的内页书影是 page 08-09,在《风吹哪页读哪页》的页码也是 page 08-09,设计师们在这里表达了足够有趣的设计概念——“风吹哪页读哪页”,吹到哪本读哪本。
《风吹哪页读哪页》的对称结构
《风吹哪页读哪页》的装订采用了对称结构,以评委感言为中心向外对称展开。最为别致的是书籍上端的不规则裁切,在快速翻动时,会形成波浪的涌动,带给你风吹过来的感觉。
-
DRAGON’S DELUSION - BOOK COVER & JACKET DESIGN
离骚幻觉
这几本获奖的作品是动画科幻电影《离骚幻觉》的原画及资料集。电影本身极具感染力,对未来、机器人和人类情感展开了想象,还大胆地假设了秦始皇成功后在未来世界推行“永生计划”带来的奇幻境遇。
作为资料集而言,这几本书也没有跌下电影的标准,色彩搭配充满了未来感和迷幻风格,配套的 3D 眼镜让未来感加深,戴上眼镜的那一刻就走入了《离骚幻觉》的世界。
-
HUNHUN'S NOTES
手迹
这本混混手迹是特立独行的设计师洪卫(洪混混)的个人随笔小集,记录着他的的生活琐事、学习笔记、创意灵感、领悟哲思。
洪卫称自己是“走到哪写到哪”,这本小册子也透露出强烈的随意感,有对字体设计突如其来的灵感,也有对某个画面的描绘。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与态度及其审美取向都在这本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如藏珍阁一般丰盛的手迹中。
查看完整的获奖名单:
https://www.oneclub.org/awards/adcawards/winners/publication-design
那些年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的中国设计,怎么有点土?
诚品书店老店即将谢幕,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