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2019-09-17     人民出版社

放眼当今世界,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更加复杂,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观察当代中国,人们思想更加多样,价值更加多元,思潮更加多变,思想文化领域噪音杂音不绝于耳。

对此,有一个“怎么办”的问题。

习近平在出访俄罗斯时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

文化就像一个绵延不断的河流,源头来自远古,又由许多支流、干流汇合而成。河流没有源头不成其为河,支流不发达容易断流干涸,不穿越峡谷险滩难展大河雄姿。文化也像树一样,只有根而没有干、枝、叶,没有阳光雨露空气等外面的环境和能量,是不能存活的,更谈不上发展。繁荣发展文化,需要牢牢把握文化的内在特征,尊重规律,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开放中创新、在引领中前行。

不忘本来,就好比回头看,就是不忘源头,尊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保持定力。

一种文化的历史传统,蕴含着该种文化的生存基因,历经千百年的风霜雨雪,才走到今天,因此它是文化之根,是精神家园,是民族精神的发祥地和根据地。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血脉、剥夺生命,就会丧失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并且都是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文化积淀:半坡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齐鲁文化、秦晋文化、荆楚文化、燕赵文化、岭南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禅宗文化……古代科技文化、近代革新文化、现代红色文化……

但是,不忘本来不是提倡民粹主义,绝不是要背着大烟枪周游世界,而是主张在多样化的文明文化面前,不忘本、不数典忘祖,不崇洋媚外。要始终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接续传承中发扬光大。

吸收外来,就好比向外看,就是学习、消化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量和信息交换。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与世隔绝,都需要从其他文化中汲取养分。文化因互鉴而繁荣,因交融而生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吸收外来的过程不是把外来文化当做主流,把自己的文明当做支流,也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文明当做主流把外来文化当做支流。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选择不盲目,借鉴不照搬。既不自大排外,也不屈膝媚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综合创新,为自己的发展也为全人类和平繁荣作贡献。

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我们希望,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都能够共享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的意愿都能够得到尊重,各国能够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面向未来,就好比向前看,就是与时俱进,瞄准、攀登和占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由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是向前发展的,作为政治经济反映的文化必然是向前发展的,而不能是向后发展。不忘本来和吸收外来本身,还不是文化发展的最高境界,只有面向未来,才能开拓新境界,达到新水平。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用文化的正能量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在文化观念上,就不能暮气沉沉,而要登高望远。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文化改革发展,努力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辨析主流与支流、区分先进与落后,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创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来源 |《中国定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76IP20BJleJMoPMBUz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