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装甲作战武器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因此为了能够研制出较为先进的陆战装备,及时地给予前线作战队伍有力的火炮支援,许多国家都开始研制起自行火炮这类武器,并且将这些火炮应用在了实际作战中。自行火炮是一种连同车辆底盘在一起的火炮武器,主要包括武器装备,底盘以及装甲式车体这几个部分,其中武器部分包括火炮,机枪等结构。这种自行火炮的性能大多都很优秀,因为有外部装甲车体的防护,所以更容易在战场上生存。
在苏联时期,火炮的应用十分广泛,对于当时的苏军来说,使用足够口径的火炮去对付西方的陆军,是比较快速且有效的办法。而在战后,苏联根据实际情况开始研制一种可以发射原子弹的巨型火炮。从1954年开始,苏联开始研制一门具有大口径的自行火炮,计划其射程可以摧毁25公里以外的目标。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国接收了苏军大部分的军事装备,其中有一些火炮武器足够优秀,直到现在,其相关性能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据悉,在二战之后,苏联先后研制了三种核动力的自行火炮,其中包括406mm的2A3型,420mm的2B1型自行原子炮,还有一种是420mm的S103式无后坐力原子炮。由于当时苏联相关的科学家研制的核弹药都不小,而常规的炮兵装备的火炮武器口径是203mm,以这个口径来看,这些核弹药根本就安装不了,因此这些核动力火炮才选择设计如此大的口径,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火炮产生的威力要比一般的火炮大的多。下面具体介绍下这几款大口径的自行火炮。
首先是口径为406mm的2A3型火炮。在冷战时期,苏联针对美方研制的M65原子炮,在1957年研制出一款同样可以发射核弹的巨型火炮,也就是2A3型。据了解,这款武器采用了T10的坦克底盘,另外在底盘的基础上,其两侧的负重轮增加到了8个,加上炮管周围的钢圈,它的厚度大约有半米粗,其重量高达64吨,长度约为20m,另外这款火炮装载的炮弹平均每颗重量达到半吨,最大的弹射质量为570kg,为了尽量减少这款火炮在炮弹发射时的后坐力,它的炮塔和车身之间加装了一些缓冲隔层。不过虽然这款火炮的作战性能很强,但是设计人员似乎过于注重它的性能,但是却没有考虑到它的实用性问题。据悉,这种火炮的地盘虽然有进行一定的加固,但是每当炮弹发射之后,2A3型可能就要返厂维修,它的实用性不是很好,因此在研制出来以后,这款火炮就一直被作为阅兵仪式上的展示装备使用。
其次是苏联的2B1自行火炮,它是由苏联的列宁格勒基洛夫厂负责研制的,其设计的思路和二战期间的列车炮有些类似,它的名称为“奥卡河”,车体长度达到了25m左右,高度为3m,重量为61吨,枪管口径达到420mm。这款火炮装备了一台v12式柴油发动机,射速大约2分钟一发,威力十分厉害,但是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许多问题,比如枪管太长,导致机动性能不太稳定,另外由于火炮的火力太猛,所以在开火之后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它也是仅仅公开出现过一次后就被放置在博物馆里面了。
最后是苏联研制的S103式原子炮,它的口径达到420 mm,在1955年开始研制,主要是以406mm的2A3以及420毫米2Б1型原子炮为基础,研制出的一款具有超大口径和超强火力的火炮。距了解,这款武器采用了无后坐力炮的原理,将发射时产生的一部分火药气体从火炮的尾部喷管处喷射出来,这样就能抵消火炮发射炮弹时产生的巨大后坐力。和前面介绍的两款大口径火炮一样,这款火炮最终也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在1956年初的试验中,S103 式火炮在发射6发炮弹之后就炸膛了,之后虽然相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了一定的维修,但是在56年底它又发生了一次炸膛的事件。因此,苏军方面最后还是放弃了这种巨型火炮的研发,开始重点研制其他武器。(牧夷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