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伙食在军队里面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伙食好打仗才有力气。
巨鹿一战,项羽直接把锅碗瓢盆砸烂,士兵一看不对头,没饭吃了。
个个杀意腾腾,以四万兵力击败四十万秦军主力,名垂青史。
那么,我们的解放军将士呢?
从红军长征到建国70周年,解放军的伙食,经历了哪些变化?
相信我,下面这些内容,历史书没有告诉过你。
1934:红军将士吃什么?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沿途上,红军将士的伙食其实非常两极分化:
当他们在东南地区,粮食充足,几乎不用担心饱腹问题。
可当他们一路从东南行军到西北,粮食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了。
当时担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顾玉平回忆说“1”:
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
周恩来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种菜,一样的分量。
最有意思的细节是:南方的厨子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全都一筹莫展。
因为长征中担任炊事员的,大多是江西出来的老战士。
在此之前他们从没见过青稞麦,也没做过玉米饭,于是只好重新学做饭。
(炊事班在做饭)
行军到西北地区,红军吃大米的机会就越来越少。
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科长谢扶民,在日记里写到与苗民购买糯米的事:
“买到的都是糯米,有的单位不愿意要,一来因为花钱多,二来有人说吃了糯米腿发软,走不动路。”
红军这段路程多以苞谷、青稞麦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违了的大米。
长征刚进到藏区时,部队里主要吃的是酥油糌粑。
这是一种把青稞炒熟后磨成粉,用酥油拌和,盛在木碗里用手抓着吃的食物。
开始,来自江西、湖南等外省的红军战士都吃不惯那股腥味,不愿吃。
各部队政治机关只好专门发材料解释说:
藏民的这种食物其实对身体健壮是很有好处的,鼓励大家再难吃也要吃下去。
1936年四五月间,红军行军至西康炉霍县境,准备三过草地。
可此地人烟稀少,连部队眼前的供应都很困难,如何筹备粮食?
富有野战经验的朱德,请来当地老百姓,问清这一带有哪些可吃的野菜。
他甚至还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十余人组成的小组去采野菜。
当时的部队,食物与打仗都是将领的头等大事。
可随着红军深入草地,连野菜也渐渐变得稀少了起来,于是自长征以来最惨烈的一幕发生了:
先头探路部队的战士们误饮了草地上有毒的水,大都患上腹泻和痢疾。
粗糙的整颗的谷粒和麦粒通过肠道排泄出来时仍带着血污,大量战士因脱水和休克而牺牲。
面临着饥饿威胁的后方部队,把排泄物里的谷粒掏出来,洗净煮沸后,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2”。
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金色的鱼钩》,背景也出自于此:
一位老班长照顾着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为了他们的健康,把鱼汤留给他们,自己壮烈牺牲。
那一碗鱼汤,把课本前的你馋哭了。
可对当时的小战士来说,这碗鱼汤,就是至高无上的救命稻草。
再后来,红军的胜利会师,宣告了长征的胜利。
长征出发时合计约30万人,到达后剩余约25000人。
其中因饮食因素牺牲的战士,就高达10万人。
1950:志愿军战士吃什么
1950年7月10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爆发。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处于一穷二白的阶段,如何保证志愿军战士的温饱,成为了一个难题。
刚好在同年,我国研制出了第一代军工食品:将传统食品面条制成方便面,方便行军。
因为军工食品需要大量炒面,因此周恩来、朱德发动东北、华北各省人民“动手炒面”。
民众们纷纷响应,后方出现了“男女老少齐动手,家家户户炒炒面”的动人场面。
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之中走下基层,与群众们一起炒面,成为一时佳话。
一碗碗热腾腾的炒面,有力地补充了志愿军战士的体力。
当时朝鲜正处寒冬,志愿军在冰天雪地中吃着炒面,也被戏称为“一口炒面一口雪”。
不过,这不意味着志愿军能得到充分的军粮补给。
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由于敌人切断了运输线,位于前线的战士,深陷缺水断粮的危机之中。
据抗美援朝英雄张计发回忆“3”:
“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自己的小便自己是舍不得喝的。”
“我们那时候称之为‘在祖国买不到的茶’。”
“那会儿,因为喝不上水,我们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
“实在渴得不行,我们就在坑道两边的土里哈气,然后用嘴唇舔那一点湿气。”
“步谈机话务员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的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
正是在这种恶劣条件下,志愿军打赢了这场战争。
我想,他们也在憧憬着未来的战士,能够吃上一口饱饭吧。
60—70年代:解放军吃什么
到了60年代国内大建设时期,解放军也随着工人们的“大锅饭”伙食制度,进行正常的一日三餐。军官则单独吃小灶。
这样的伙食制度很快就被解放军淘汰了。
一是官兵之间关系疏远
二是普通战士很容易出现吃不饱的情况
到了70年代,国内的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都使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大提高。
可是解放军士兵们的伙食制度,仍然没有得到大的改变。
只是增加了饭菜的质量,并没有精确到每个人定量是多少。
那个时代的野战拉练,大部分都是使用炊事车进行用餐。
这种炊事车在野外的时候携带方便,只需要一辆普通卡车就可以牵引。
到达目的地几分钟时间展开,就可以成为一个小型厨房。
60—70年代总体来说,依然处于物资紧缺的时期。
军人们每顿饭从以前的五分钱,上涨到一毛钱,可依然是杯水车薪,部分地区依然不能满足基本的温饱要求。
80年代—至今:解放军吃什么
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军委提出了“斤半加四两”的口号。
即除粮食外,保证部队每人每天达到:
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两禽鱼蛋、一两豆制品、一两植物油的食物定量。
2000年,我军大幅度调整了食物定量标准,优化食物结构,增加动物性食物品种和数量。
如一类灶动物性食品由每人每天150克提高到280克,动物类品种由4至5种增加到8至10种。
吃得科学,吃得健康,是新世纪解放军饮食的主旋律。
另外,解放军根据实际需要,对军队伙食划分成了四类灶:
一类灶:伙食费11元
规格: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众:一般战士、国防施工队以及边防、岛屿部队。
二类灶:伙食费13元
主要规格:四菜一汤,两荤两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众:一般坦克装甲、火炮等机械化部队,以及航空兵机务大队、驻高原地区部队。
三类灶:伙食费23元
主要规格:六菜一汤,三荤三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众:水面舰艇人员以及飞行学校学员。
四类灶:伙食费39元
主要规格:六菜一汤,三荤三素,外加一水果
主要受众:航空兵空勤人员、导航员、机械师等空军最重要的作战力量,以及潜艇上的潜艇兵。
目前我军的伙食标准完全是根据士兵需要,以及服役环境来考虑的,和军衔无关。
军官和士兵的伙食都是一样的。
并且许多军区都已配备了专门的营养师,专门负责军人的健康。
时代的要求,军队的建设,正在推动着部队餐桌上的“营养革命”向前发展。
如今,在70周年阅兵军营里面的食堂,由段师傅进行掌勺:
一个食堂,云集着天南地北各大菜系。
力求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们能尝到家乡的味道。
大厨们对每道菜的卡路里都严格把控,为阅兵仪式保驾护航。
从建国前五分钱一顿,到如今至少11块一顿。
从吃树根、啃树叶,到如今的荤素齐全、管饱管够。
解放军饮食的发展史,不正是中国发展史的缩影吗?
那些在长征中喝脏水、吃谷粒的战士
那些在上甘岭连水都喝不了的战士
我多么想让你们看看明天的阅兵仪式,看看部队的食堂。
如今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
【参考文献】
“1”顾玉平《周恩来回忆录》
“2”吴敬平《红军将士吃什么》
“3”张计发《抗美援朝是我这辈子最光荣的回忆》
从巅峰造极到跌下神坛,老干妈到底经历了什么?
如果老干妈继续低迷下去,出现破局者入股老干妈,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老干妈”即可阅读
对不起,这次我站双黄蛋冰淇淋。
风靡一时的双黄蛋冰淇淋,为何突然全国下架?
这篇知乎斩获10W+点赞的文章告诉你答案。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双黄蛋”即可阅读
世界三大名菜“熊猫吃屎、火山飘雪、鸭子撺稀”你吃的下去么?
这么多奇葩菜名,你觉得哪个最奇葩?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沙雕菜名”即可阅读
“我们已经吃不起猪肉了。”
深圳发现有活猪疑似感染非洲猪瘟,中转站须关闭及消毒,导致内地活猪暂停供港3天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猪肉”即可阅读
要不我觉得明星们还是别开餐厅了吧
要当戏子还是厨子,你们二选一吧。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明星开餐厅”即可阅读
北方人如何在餐桌上打败南方人?
爆文漫画10W+告诉你打败南方人只需要带一样东西就好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南北”即可阅读
中 国 大 妈 统 治 C o s t c o ?!
谁能将刚开张半天的超市整关门?——大妈可以。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中国大妈”即可阅读
原来我不是南方人,不是北方人,我是西方人…
爆文漫画10W+,带你了解不知道的南北差异
关注公众号厨房人类,回复关键词“西方人”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