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只需一件事,绝大多数家长都在做
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没有起跑线。教育是登山,没有人能跑着上山。可是我们的家长都在让孩子抢跑,急急地学习知识,早早进入竞争状态,承受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就这小小的一件事,却足以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没有快乐的回忆,孩子怎么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迷茫和痛苦。
苏格拉底说过:“教育就是引出,引出孩子的美好心灵,做有最优秀的自己”
培养孩子,一个备受世界各国关注且有争议的话题,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才是成功的,没有人能给出绝对的答案,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人本身就意味着复杂和多样可能性。
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学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芬兰,甚至有时候犹太人的教育也会时不时走进我们的视野。国际上有一部很有名的关于教育的纪录片,叫做《未来学校》,挺有意思的,里边的很多理念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反思自己。里边对比了芬兰的和新加坡的教育,虽然是教育理念之争,其实折射出的是东西方文明在面对未来做的思考。为什么把这两个国家放在一起对比,因为这两个国家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两个国家都有很多拥趸,都多次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中(PISA)获得第一。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促进种族和谐是政府治国的核心政策,新加坡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是全球最国际化的国家之一。
2018年10月,第十七届“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发布,新加坡排名第六。
2018年11月,GaWC发布2018年世界级城市名册,新加坡位居世界一线城市第五位。
在说新加坡教育之前先来看两则短新闻:
1、 2015年的一个早晨,一名11岁的男孩从17楼一跃而下,原因仅仅是有几门功课考试没及格,在我们看来没有什么,可是对于新加坡孩子来说就是一辈子的命运,压力之大让人毛骨悚然。
2、2015年27名10-19岁的青少年在新加坡的一个小岛上集体自杀。这则新闻当时震惊了整个世界,为之一片唏嘘。不解的人有之,叹息的人有之,可惜的人更有之。
于是在2018年的时候,新加坡教育部长宣布全面放弃实行了50年、有着六十多个拥趸国家的教育制度,意味着否定了自己的教育政策。固然说这项制度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依然是失败的。因为里边没有了基本的人文情怀。
也是2018年,日本文部省废除了实行了30年的在我们看来比较成功的“宽松教育”。
同一年,亚洲最成功的两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自己实行多年的教育政策,全面否定了自己的教育制度,宣告了自己在教育上的失败。意味着一切得从头开始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东方文明在面对未来竞争的时候已经落入了下风。那么他们的放弃让那些跟在身后学习的国家情何以堪啊。他们的教育未来又在哪里呢?
新加坡地狭物乏,人口众多,政府和民众一致认为没有太多的天然资源可以利用,所以只能靠人力来获得竞争优势。所以新加坡的教育模式是典型的亚洲教育模式,围绕孩子为中心展开教学,以学生的勤奋努力和纪律为基础,配以卓越的实用主义。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其教育博采众多教育所长,采用高效率的学习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背后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佐以大量的课外补习,每天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超过10个小时。使得学生能够积极进取,奋力向上。才使一个建国不到60年的国家一举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成为很多国家争相效仿的榜样。
截止到2018年这个国家已经有800所校外培训机构。可见升学竞争压力之大。
可就这样的一个榜样国家宣布:“从2020年开始,到2024年彻底取消分流制度”,向过去的自己彻底告别。
那么芬兰教育怎么样呢
国民享有极高标准的生活品质,芬兰政府公务员清廉高效,并且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监督世界各国腐败行为的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在176个国家和地区中,芬兰名列第一,为最清廉国家。 [1]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出炉,芬兰排名第一
芬兰的老师必须硕士以上学位,并考核是否具备创新精神与教学热诚,经过层层面试、筛选,通过率仅10%。所以教师在芬兰绝对是一种精英职业。
芬兰的学生一天上课时间只有4-6个小时,一星期5天。每天的作业也非常少,一天耗时10-20分钟时间。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和潜力,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他们的课堂就是世界。
芬兰的教育理念也是以孩子为中心,他们不是简单的同等对待所有的学生,而是真正的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的帮助每个学生。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采用的模式是扬长避短的“优势教育”,让学生通过本身的优势产生自信,去带动劣势的补足,达到真正的扬长避短。崇尚学生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人类价值观,比如善良、尊重和同理心。从而让学生能够互相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和他人相处的能力,更懂得协同合作,其人生也会变得更加坚韧有力。
芬兰的教育竞争的延迟化。芬兰的学生12岁以后才开始有评分制度,在这之前教师只给评语,不排名、不互相比较。这个倒是西方的独有特色,这应该也是尊重孩子成长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独立的表现。
那么相对来说芬兰的教育更容易达成四个教育的目标: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终过渡到自我教育。这个时候让家长来选的话,我相信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芬兰模式。
对比芬兰教育和新加坡教育模式,这两种教育模式的碰撞,与其说是制度之争,不如说是东西方文明在面对未来的可能性的时候做出的努力和选择。虽然都是不可复制的,但是对于我们的教育来说却是值得借鉴的。
我们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将来我们的孩子面对的肯定是一个人工智能遍布的世界,会远远超出我们这一代人的经验可以理解的范畴,这将打破我们在工业时代建立起来的所有认知。面对这样的一个世界,韧性、协作,创造力和领导力才是教育的主题。新加坡模式的失败其实也在告诉我们:“没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怎么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痛苦”,每个人都应该具备拥抱幸福的能力。
因此,面对未来,上什么学固然重要,为人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引导,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更为重要。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真正去洞察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英文单词中有两个词,一个是education,,这个单词是苏格拉底发明的,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的E是向外的意思,中间的duce来自于拉丁文,是引导的意思,而“tion”是名词,表示引导这个结果。所谓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的引导出来,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另外一个词是leadingout(引导出来),就是把心中那个最好的自己引导出来,让他成为自己,追求真正他要的幸福。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看代表西方文明的美国的教育课堂是怎么样的。美国的老师不要你死记硬背,不要你材料的堆砌,不要你标准划一的答案。他们只要你有自己的观点理解,并且自成逻辑,只要有理有据,你就会获得A。
中国的人口红利化渐进尾声,人类的工业化进程也在逐渐结束,将来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和人的竞争,更多的还有和人工智能的竞争,如何在这场有关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建立起自己的核心优势才是每个教育者考虑的问题。
所以我认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孩子课堂之外的能力。即使是新加坡已经宣布废除分流的教育模式,但是人家摒弃了枯燥乏味的刷题,更注重培养孩子思考题目背后的逻辑就是值得借鉴的
在未来我们的孩子需要以下能力:
1、团结合作,有韧性,面对困难勇于向上的能力
2、强调普世的人类价值观,比如善良,尊重和同情心
3、拥有拥抱未来,拥抱幸福的能力
4、 有艺术的感性思考力,而不是单纯的理性思考力
5、 有生涯应变和规划能力,以及一定的创造力
面对现在的教育形势,能迫切地感受到那种紧张感,我们对于教育的付出才刚开始,任重而道远。愿同志们能再接再励,从改变自己开始,推动自己的改变,就是推动教育的发展。
后语: 我坚信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 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目的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照亮孩子的心田和未来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