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多民族时期。而满族执政的同时,也带来了极为严重的民族矛盾。为了解决比较急剧的民族矛盾,清朝前期采取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来调节满汉两族之间的关系。这些民族政策,多以平等两族权利为主,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于民族矛盾的缓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民族政策,只是解决民族矛盾的途径之一,在其他方面没有跟上来的条件下,清朝前期的民族矛盾仍旧存在。而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只是在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条件之下,能够做出的最大调整。
在摄政王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开始了长达一百多年的统治,而由此时开始,满汉两族的矛盾也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清朝需要有力的民族政策用以调节两族之间的关系。
(一) 入关初期统治者推行“满汉一体”政策,致力于缓和社会矛盾
在入关初期,清朝的统治者就一直推行“满汉一体”的政策,虽说政策的执行并不一定是到位的,但这个政策的提出,仍旧获得了不少汉族官民的好感。
在最开始,清朝是沿用明朝的文武官员的,并没有对其有任何歧视。因为当时的清政府,需要这些官员的支持,用以稳固政权。在《满族通史》当中也有记载当时的这项政策,“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明朝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
不仅仅是继续沿用明朝官员,清朝还开始调节了科举考试和官制。初期的科举考试采用的基本书目和内容则是汉族的“四书五经”,用以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官制层面,入关初期也一改后金的“崇满抑汉”,给予汉族和满族同等的晋升机会。
从中可以看出,初期的民族政策,以协调满汉两族的矛盾为主。
(二) 清朝前期不断调整民族政策,用以调和满汉矛盾和关系
而到了康乾时期,由于民族政策的执行不到位,仍旧对汉族存在一定的不平等的处理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当时的清政府同样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整政策。
其中,起到最大作用的就是修改逃人法。逃人法实际上指的就是,对逃人采取极其残酷的严刑,用以镇压。但逃人法并没有改变社会动荡的局面,甚至加重了民族矛盾。
所以,在康熙时期,就将逃人法进行了修改。这在《清圣宗实录》当中就有记载,“逃人事情,关系重大。前因立法太严,恐使百姓株连困苦。故将条例履行更改减定,期于兵民两益。”实际上,逃人法是满足统治者压迫汉族人民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当时主要的逃人都是针对汉族而来的,
而汉族人民因不满满族的压迫进行反抗,也会遭到逃人法的惩处。如此一来,满汉两族的民族矛盾愈发激烈。但康熙时期对于逃人法的修改,则是当时的民族政策当中最有效的措施,对满汉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无论是入关初期的“满汉一体”政策也好,还是前期的“满汉一体化”政策也好,都致力于改善民族关系,一系列的民族政策的确对于民族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
(一) 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促进了民族间的平等交流与融合
当时的民族政策,对于民族关系的调整和社会矛盾的缓和,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为清朝前期所采取的一系列民族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效果。
首先,就是稳固了满族的统治政权。古代中国历来都是汉族统治政权,除了元朝和清朝之外,很少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
而为了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清朝前期提出的“满汉一体”的口号,确实让满汉关系有了一定的好转。再加上康熙对逃人法的修改,改善了汉人地位,维护了汉族人民的利益,所以对满族的统治政权,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
其次,就是促进了满汉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满汉两族的关系有了一定的平等性之后,两族人民也能够更加平等友好的相处,而这种联系的密切,包括通婚等等,都会促进两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从而能够增强统一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二) 民族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矛盾,其他方面仍然存在不平等现象
但实际上,民族政策并不能解决根本性质的民族矛盾,受到发展水平的影响,清朝的民族政策也存在一定的瑕疵。
“满汉一体”,只是表面上的口号和政策,但在实际的政治和法律层面,仍旧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比如说,剃发、易服、逃人等等政策,都体现了对汉族文化的忽视和歧视。正因为满族文化对汉族文化的侵蚀,也引起了强烈的无法解决的民族矛盾。
在清朝统治时期,也有很多地方发生了反清斗争,如湖南、安徽和山东等地,都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斗争。而这些斗争,不仅不利于清王朝的统治,而且还表明了,当时的民族矛盾仍然根深蒂固,无法依靠表面上的民族政策来解决。
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以调和满汉两族的民族矛盾为主,并在这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入关初期所采取的“满汉一体”政策,给汉族士大夫和人民都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康乾时期对民族政策的再一次修改,也体现了统治者对两族关系的重视。
但究其根本,在满族政权的统治范围之下,汉族的利益无法得到充足的保证,政策的执行不严和官僚体制当中隐蔽的歧视,都加剧了满汉两族之间的矛盾。这也表明,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满洲开国史》
2.《中国民族史》
3.《清代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