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摘要:根据《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技术要求》,通过系统集成历年来珠三角经济区调查、监测数据和研究成果,综合分析该区地热、地质遗迹、富硒土壤优质地质资源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岩溶塌陷、软土地面沉降、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海岸侵蚀、海岸淤积和海岸线变迁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等要素,形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图,服务地方地质资源的管理、保护与优化开发,服务区域防灾减灾与地质环境保护,为区内国土空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1.项目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图》是《中国地质环境图系》图件之一。成果归属于“重要地区地质环境图件编制”工作项目(2014年)、“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调查评价”项目(2015年)和“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项目(2016—2018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完成。工作周期为2014—2018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全面收集和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等资料,以《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编制技术要求》和《全国地质环境图系空间数据库建库要求》为编图规范,编制1∶50万珠三角经济区环境地质图及说明书(中英文对照),并建设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及元数据。
2.成果简介
(1)通过收集及综合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历史地震等基础地质资料,总结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区域稳定性整体较好,局部地段稳定性较差。自有历史记录以来,该区共发生4级或4级以上地震17次,最大震级为5级,1970年后共发生2~2.9级地震21次,3~3.9级地震3次。区内为佛山市、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区所在地,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包括深中通道、南沙港等重大工程,需注意设计抗震等级。
(2)梳理了区内特色地质资源,发现地质资源种类多样,优质地质资源丰富。拥有省级以上地质遗迹65处,其中以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世界级地质遗迹4处、国家级22处、省级39处。区内地热资源较丰富,资源总量高。水热型地热出露点多面广,已发现水温介于90℃≤T<150℃的中温地热田3处:惠州市矮陂镇黄沙洞温泉水温118.2℃,中山市虎池围温泉水温99℃,中山市三乡泉眼温泉水温95℃;25℃≤T<90℃的低温地热田72处。主要分布于中东部的广州、佛山、东莞、深圳、惠州,西南部的中山、珠海、江门的恩平和台山,以及肇庆北部等地区。此外,富硒优质耕地也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优质地质资源。富硒土壤分布面积为35829.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86.1%。其中,优质富硒土壤分布面积12811.4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0.8%;一般富硒土壤分布面积23018.48km2,占全区总面积的55.3%。富硒优质耕地分布面积广,开发潜力较大。
(3)梳理了区内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首次提出将地热、地质遗迹、富硒土壤等特色地质资源与环境地质问题共同展示在环境地质图上的编图理论,使得环境地质图图面内容更加丰富,可读性更强(图1)。目前区内需要引起关注的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岩溶塌陷、软土地面沉降、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海岸侵蚀、海岸淤积和海岸线变迁等。
图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境地质图(缩略图)
崩滑流地质灾害:根据区内地质环境特征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及危害程度,圈划出了经济区内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中易发区(表1)。
表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岩溶塌陷:区内地面塌陷以岩溶塌陷为主,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花盆地内花都区、白云区和从化市等隐伏岩溶区,工程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广州市中心城区。区内除珠海、中山、东莞外,珠江三角洲其余各市均有可溶岩分布,可溶岩总面积2658km2。其中,广州可溶岩区面积最大,达851km2,主要分布在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
软土地面沉降:区内软土分布面积达11183km2,软土分布区地面非均匀沉降十分普遍(图2、图3),区内地面沉降累计大于50cm的面积为761km2,以处于三角洲前缘地带的珠江口两岸填海、围垦或促淤成陆地带最为典型。
图2 联生围房屋整体倾斜
图3 龙穴岛二涌河涌水闸倾斜
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浅层地下水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区内43.4%的浅层地下水质量优于Ⅲ类,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与污染型工业企业沿河网分布密切相关,Ⅳ、Ⅴ类水点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平原地区,即广州、佛山等中心城区。同时,上述中心城区周边出现了多个Ⅳ类、Ⅴ类水点集中分布的小区域。另外,余下个别Ⅳ类、Ⅴ类水点零散分布在珠江三角洲边缘地区。
水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适宜一般农作物、蔬菜、果园的种植。其中一级、二级土壤占总面积的77.2%,一级土壤主要分布于四会地豆镇、高要马安镇、恩平儒底镇-那吉镇以东、台山横陂镇,以及惠州的惠环街道、大岭镇、平山镇、马山镇等局部地区;二级土壤主要分布在东莞、增城、博罗、惠州、台山、新会、肇庆等地区;三级土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平原,特别是广州-佛山及其周边地区,局部土壤环境质量较差,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元素主要是Cd、As、Hg,局部地区伴有Cu、Pb、Zn、Ni 等有害重金属元素。
海岸侵蚀、海岸淤积和海岸线变迁等:近年来围堤束水和填海造地,使得区内港口、河道、口门淤积影响正在不断增大。局部岸段海滩侵蚀和海岸沙坝向岸位移,伴生滨岸地质灾害。珠江西岸的填海造、泥沙淤积、滩涂的形成,导致其海岸线变化较大,东海岸较稳定,仅部分岸段出现轻微侵蚀。一些淤积和侵蚀平衡地区在人为改变了原有动力系统后,海岸侵蚀有加剧的趋势,造成了一些景观资源的破坏,而海岸线频繁变动,亦冲击着海岸生态环境。
3.成果意义
该成果是在系统集成国土资源大调查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开展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数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和研究,历时两年编制而成。图件展示了央地合作开展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与进展,是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成果服务珠三角经济区地质资源的管理、保护与优化开发,服务区域防灾减灾与地质环境保护,可为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区域规划建设。
(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刘凤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