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钱塘回暖,春风又绿江南岸,今天,杭城下起小雨,浙江省第五批返浙援鄂医疗队战士归来,机舱门一打开,回家的战士们迎来了家乡亲人们热情的迎接,那承载着数十个日夜里思念亲人的热烈期盼。
“黄院长,欢迎回家,终于回来了!”
“梁书记,我们胜利完成任务,一个不少,零感染,打胜仗!”
“李院士,欢迎回家!陈院长,你瘦了!”
“我们胜利完成任务!”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声嘹亮,雨滴化作激动的泪水,欢迎亲人凯旋回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梁廷波,一直记得心中的约定,今天中午手术结束马上赶赴机场,迎接146名援鄂的凯旋浙一人。
在武汉,他们从冬天走到春天,见过武汉空荡无人的街道,也见证了武汉复苏重启的春天,他们逆行江城,夜行点灯,用生命护佑生命,为武汉按下重启键,却在武汉解封回暖之时撤出武汉,回到故里。
在这批归来的战士中,有浙大一院第四批援武汉医疗队的140名成员,有正月初八紧急驰援武汉的6名医疗队员,他们清零关舱了一个个重症病区,治愈出院一批批病人,履行了勇于担当、不辱使命、敢打必胜的誓言。
“待到春暖花开、疫情消灭时,迎接白衣战士凯旋。”
援鄂队员们实现了省委书记车俊在医疗队出征时和队员们许下的约定,使命达成,胜利归来。
星夜集结,火速整改,我要把140名战士平平安安地带回来
2月13日,一个不眠夜,在接到国家紧急号召令后,浙大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一夜之间集结人马,备齐物资,奔赴武汉。2月14日,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前,浙大一院院长、党委副书记黄河接过袁家军省长那面援鄂医疗队的旗帜,浙大一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140名队员便始终是他心头的牵挂,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使命便是他坚定不移的承诺。
连夜集结启程,火速整改病区,两小时收满62张床位,在前线的每一天都是在啃硬骨头,没有条件队员们想方设法也要创造条件。浙大一院接管的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危重症和重症患者占比56%,平均年龄64岁,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黄河院长指导队员对每一名危重患者采取精细化、个体化管理,对危重患者采取早晚讨论,严密观察病情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闯过一道道难关,治愈了一位位患者。
医疗队在科学救治、精准施策上苦下功夫,从危重症转为重症,再由重症好转出院,3月14日正值驰援武汉满月之际,医疗队圆满完成了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重症病区清零关舱的使命,共收治患者72名,其中危重症患者36名。医疗队于3月19日接到紧急通知后再次集结出发,接管协和西院重症病区,第二阶段共收治患者46名,危重症患者4人,成功完成了救治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目标。随着患者纷纷出院及转运,浙大一院医疗队接管的两个重症病区实现“清零”。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在前线,临时党支部发挥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关键作用,前线队员夜间出行不便,临时党支部组建爱心车队,保障队友安全;重症病区新冠肺炎患者的食物、生活物品紧缺,临时党支部发起倡议,鼓励党员献爱心,给患者送上“爱心水果”;医疗队远离家乡,缺乏亲人朋友关心,临时党支部组织给队友过生日;身处疫情高发地的武汉前线,队友们的情绪难免会出现波动,临时党支部开展谈心活动,时刻关注每个队员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用“浙一速度”和“浙一经验”在前线刮起一阵旋风,前线重症病区的关舱清零,医护的零感染,浙大一院援鄂医疗队用制度践行承诺,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救治经验填补空白,承担起了国家队的担当和责任,凝聚成了阻击疫情的铜墙铁壁,筑成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中央指导组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教授在医疗队清零交接之际前来指导交接工作时给予浙大一院医疗队高度的评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无惧,浙一援鄂医疗队是一支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国家的队伍”。
连夜出征,战鼓擂动,不胜利不收兵
前方战鼓擂动,后方紧急驰援,回首2月1日正月初八,又一个出征日,下午5点30,受国家卫健委指派,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抗击新冠肺炎紧急医疗队”驰援武汉,医疗队由浙大一院李兰娟院士领衔,副院长陈作兵带队,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救援队连夜奔赴武汉,驰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症医学科。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作为武汉市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医疗任务极其繁重,危重病人很多,浙大一院团队负责ICU里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抢救工作。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每天都是争分夺秒,生死之战每天都在上演,陈作兵副院长每天早晨都会带领队员进行危重症病人MDT,和李兰娟院士视频连线汇报病情,确定当天的治疗方案。
在ICU里,危重症患者常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而给新冠肺炎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需要冒着极大的被感染风险,但是浙大一院的医疗队员们从不退缩,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做出最大努力。根据前期死亡率较高的现状,陈作兵副院长带领团队成员积极主动而为,提出“应插尽插,应插早插”的气管插管原则,将治疗时间前移,严格控制无创通气使用时间,及时给予有创呼吸机支持,阻断患者病理生理过程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扭转了病人连续死亡的局面,大大降低了危重症新冠肺炎的病死率,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
如同刚到武汉时陈作兵副院长向国家卫健委主任马晓伟汇报工作时表示,要将浙一的经验和精神带到武汉,除非上级指令,否则不胜利,不收兵!这支队伍在这场防控疫情的严峻斗争中取得了胜利,所有的苦和累,最终化成为破茧成蝶的峥嵘岁月!
一批一批的回,一批一批的接,梁廷波书记算算人数,现在武汉还有一棵独苗苗,就是受国家卫健委指派,于1月23日武汉封城当天逆行赴武汉的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郑霞,她是浙江第一位援鄂医疗专家,至今坚守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七楼重症监护室。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是他们把希望和勇气传递给我们,让我们看到胜利的曙光。
武汉,请保护好我们的郑霞!
郑霞在武汉金银潭医院icu隔离病房工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今凛冬散尽,当星河长明,然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浙大一院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归来,重任在身,幸不辱使命!
文字:浙大一院宣传中心
图片:章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l3gN3EBnkjnB-0zacr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