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凌晨,北京再度出现暴力伤医事件。据报道,民航总医院一名医生在值班期间被人持刀砍伤,随即被送往急诊室急救。直到中午12点半,急诊内的警察仍未散去,下午1点左右,警方现场勘查的人员进入抢救室。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暴力伤医践踏的是法律红线,损害的是公共利益。近些年,从扇医生耳光、逼医生下跪、踹怀孕护士等“打医侮医”事件,到多地时有发生的恶性伤医事件,医生执业环境之困一直是舆论痛点。持续不断的伤医、闹医、辱医行为,让本应救死扶伤的医院,成为令人提心吊胆的“前线”。更令人不安的是,执业环境的高危,让许多有志者打起“退堂鼓”。据统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最易产生矛盾的儿科,在个别地方已面临停诊之患。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许多院方本着息事宁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于医闹能忍则忍,让许多医患冲突成了“糊涂账”,无形中助长了伤医辱医者的气焰。一些打击医闹的规定里“号召性”内容太多,“宣示性”惩戒太多,“实质性”处罚不够,很难让违法者有设身处地的真实“痛感”。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始集中出台一批法律法规,严打伤医辱医行为。比如,2015年,刑法修正案正式将“医闹”入刑;再比如,2018年28个部委联名发出《关于对严重危害正常医疗秩序的失信行为责任人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让医闹者一处违法,在考公务员、高消费等方面处处受限。
但再度突发的暴力伤医事件表明,相关管理举措和法律体系依然需要继续完善,各大医院的安保工作和风险防范需要继续加强。严惩暴力伤医者,这既是在保护医生群体,也是在守护整个社会。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