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再成为托尼·帕克,不能再为总冠军而战,那我也不再想打篮球了。”
托尼·帕克的这句话,和托尼·帕克这个人,以及托尼·帕克的球风一样,有一种奇异的魅力。
你仔细琢磨一下这句话,这可能是你听过最骄傲的退役宣言之一。
联盟历史70年,有几个人是一辈子在为总冠军而战,以至于失去总冠军希望就不想打了呢?
与此同时,这可能也是最可爱的退役宣言之一。想做自己,想拿冠军,这本可能是每一个小孩第一次走上赛场时候最直接了当的愿望,是绝大多数运动员的“初心”。
作为一个马刺球迷,觉得这句话无比贴合我心目中帕克的形象:永远带着一种包含热情的微笑,用一种清晰又带点大概是法语痕迹的特别口音接受着采访,直率的眼神注视对方,让你不自觉被他那张英俊而带着疤痕,带着疤痕而更吸引人的脸所吸引,然后在脑海里冒出一个名字。
彼得·潘。
从19岁到37岁,NBA老了不止一代的球星,而当帕克坐在马克·J·斯皮尔斯面前说出“retire”这个词的时候,他的脸看过去,依然像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什么样的职业生涯能让一个在球场上拼杀18年的老将依然洋溢着孩子般的幸福?
可能就是19岁远渡重洋,在一支劲旅里担任起先发指挥官的角色吧;
可能就是25岁帮助球队击败天之骄子,拿到第三枚总冠军戒指以及当届总决赛MVP,为自己的国家乃至自己的大洲创造历史吧;
可能就是和邓肯、马努并肩作战拿下575场常规赛胜利,126场季后赛胜利,4座总冠军奖杯,创造NBA历史上最成功的三人组合吧;
可能就是季后赛历史得分榜前10名里唯一的欧洲人、唯一没有美国篮球背景的球员、唯一的纯控卫位置球员(韦斯特打过得分后卫),同时也高居季后赛助攻榜第5吧;
可能就是为祖国赢下第一枚欧锦赛金牌,一路从几十年的低谷中爬升到世界强队行列吧;
也可能,就是每天代言波波维奇牌吹风机吧……
成功总会让人保持愉快,而愉快总会让人更年轻一些。
说到成功,无论在他退役的这个时间点,我如何赞扬他的卓越,应该也不会有人认为帕克是联盟历史上最伟大的那一批人。
但是不算最伟大的帕克,有4座总冠军,一次总决赛MVP,而且绝不是蹭来的。
常规赛,他19473分的生涯总得分看着不起眼,也已经进入历史前50行列(第49位);再算上7036次助攻(历史第17),除了他之外,NBA历史上同时拿到19000分7000助攻的只有(以得分排):勒布朗·詹姆斯、奥斯卡·罗伯特森、加里·佩顿和约翰·斯托克顿。
念一遍这个名单吧。
季后赛更是帕克得意的领域,作为仅有的四位在季后赛得分和助攻榜上都位列前十的球员之一,他厕身勒布朗·詹姆斯、迈克尔·乔丹及科比·布莱恩特的行列,其中得分助攻都比他高的,只有勒布朗一人而已。
好像这个名单更吓人。
当然这不是说帕克和那几位就能相提并论,他毕竟只是一个最高拿过MVP评选第五名,生涯“只有”4个最佳阵容(三个二阵一个三阵)的优秀球员,最大原因是,客观来看,帕克终其职业生涯都是一个打法特殊,需要合理阵容配合才能发挥出全部能力的球员,不具备一个人扛着球队去冲击冠军的那种绝对实力。
帕克能保持漫长成功的NBA生涯,甚至他能在欧洲球员还不盛行的年代,从一个19岁的法国小子成长为NBA球星,和马刺,和波波维奇,和邓肯马努以及更多队友是有关系的。
然而除了邓肯之外,这句话对于马努,甚至波波维奇,不是也一样适用么?
如果说最可怕的事情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上一个错误的对手,那人世间最走运的事,大概就是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环境,遇上一群合适的朋友。
如果说帕克是个走运的人,他的运气大概就在于此。
只不过这种运气是相互的,就算强如邓肯,若不是遇到了一大群——不止包括波波维奇、大卫·罗宾逊、帕克、马努——合适的人,虽然大概率无改于他的伟大,也完全可能会遭遇更多挫折。
而且,这般好运气,也要把握得住才算数。在帕克加入马刺的那几年,正是球队大换血,重新起步的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实力但最终没能留下并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后来那段辉煌历史的显著位置的过客,何止一二人。
不是帕克运气好遇上了马刺,是帕克抓住了机会,和马刺一起创造了辉煌,才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幸运的机会。
帕克的职业生涯,从一个靠速度生存,主要在禁区内讨生活的攻击手,到开发中投,打磨组织能力,成为一个适应能力更强,为队友贡献更多的球员,这些故事不用我在今天重复。
但是有一句话我要重复一遍:如果没有跟踪过帕克的职业生涯,你可能会低估帕克为此付出的努力。
其实直到退役,帕克也不是一个非常完美的控卫,或者适应性很强的队友。他需要球权来发挥作用,组织能力不够顶尖,也没有足够射程。甚至帕克会最终离开马刺,以及相对比较早地退役,都与此不无关系。
不过,这些缺点并不是帕克的污点。
看过早期的帕克打球,你就会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帕克天赋上的短板所在,和他难以复制的快速转身、急停抛投以及无法形容的细腻篮下手感这些特长一样,与生俱来。
曾经,我以为帕克没办法和上帝对抗,没办法克服自身这些局限性。所以对于生涯后期那个指挥沉着,用堪称犀利的中投(还有后期的底角三分)解放了自己的进攻端,成为一个真正可以依赖的进攻核心的时候,作为一名马刺球迷,我一直心存感激。
这是帕克对波波维奇永无尽头的怒吼的最佳回报,也是马刺能够充分发挥GDP之间年龄和巅峰期的交错,尽可能延长成功,并最终写下联盟历史最佳延续性表现的一大原因。
如果没有帕克在2011年以后那些悄悄进行的重要提升,如果帕克还是一个超过三分之一的出手在篮筐下方,主要以突分策动进攻的纯快刀的话,马刺未必有能力维持其实力水准,支撑他们后来的华丽转型;更别说等到2014年童话式的第五冠。
从这个意义上,帕克不但对马刺有很好的反哺,而且是马刺漫长成功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人物。
这,是帕克用自己的勤奋换来的。
除了勤奋,想要成为托尼·帕克还得有足够的奉献精神。
在这个球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合纵连横,乃至轻松控制自己的交易方向,甚至连是否赛季报销都要亲自掌握,以确保个人利益的时代,在这个杜兰特刚刚火线复出,遭遇惨痛伤病和潜在的惨痛利益损失的时间点上,谈论奉献精神似乎是一种迂腐可笑言论,又像是一种无视球员个人利益的虚伪空谈。
其实事情并非如此。
奉献几乎是每一个总冠军球队必备的品质,只不过在有些球队里,核心球员奉献得相对较少,有些球队里,核心球员的奉献比较容易看到而已。
尤其是荣誉和地位,最难做到公平。
这是竞技体育和商业联盟的必然,所以如果每个人都首先考虑个人利益的最大化,那么除了少实力处在联盟领先档次的超级巨星之外,其他人都会是球队成功道路上的风险点。
超级巨星自私一点不影响球队,是因为商业联盟中,默认他们拥有超越团队的特殊影响力和地位,毕竟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你同时拥有奥尼尔和科比的时候,还去期待他们谦逊礼让,这本来也有点贪得无厌。
帕克还算是在荣誉上没怎么吃亏的次要核心,不够球队地位上,就是另一回事。
部分是因为帕克打法的原因,部分是因为邓肯巅峰期异常宝贵,部分是因为马努本来就已经牺牲了上场时间,交易价值相对降低,GDP中,传出交易或离队流言最多的就是帕克。
就在帕克帮助球队拿到第二个总冠军之后,马刺还想引进基德。虽然不代表一定是用帕克去交换,但这和放弃帕克也差不了太多。
别说是两度总冠军的先发控卫,就是这赛季争季后赛的湖人,争东部冠军的凯尔特人里的那些年轻人,因为安东尼·戴维斯的交易流言,都已经心情大坏,甚至引发更衣室内部的问题。
倒不是说现在的年轻人多么脆弱,毕竟随着联盟商业价值的提升,他们的收入水涨船高,尤其是顺位靠前的天之骄子们,从中选的时候就已经摆脱了为生存奋斗的状态,只要不是水货,都有资格追求更高的自我实现,负担得起相当程度的自负。
然而帕克只是静静等待,并且在流言无疾而终,自己确定将继续担任球队先发控卫之后,继续打出自己的全部能力,帮助球队。
这同样是一种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奉献精神,而且,在这个鼻孔朝天,老子天下第一是常态的联盟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表现形式。
正如上赛季加盟黄蜂之后,帕克在球星看台上发表的亲笔文章所提到的,他这种团队至上的心态,至少有一部分得益于邓肯树立的榜样,和波波维奇处事公正,标准统一的原则性。
和邓肯,马努一样,帕克对于得失有很清晰的认识,他在亲笔文章中明确提到,波波维奇的原则让他和马刺队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自己,也正是这种原则让波波维奇会去考虑引进基德。
邓肯的无私品格和波波维奇对所有球员一视同仁的勇气是马刺这种文化的基石,但马努、帕克以及更多马刺球员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才拼齐了强大、稳定的GDP时代,邓肯再强,没有足够好的帮手也不可能拿下5冠和千胜。
从这个意义上,帕克并不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只是马刺文化熏陶出的马刺人,他自己愿意接受为团队奉献的理念,才是他能接受并参与塑造马刺文化的内因,或者说先决条件。
帕克犀利的球风和得分手型的打法,很大程度掩盖了他的无私,这一点上,他应该得到更多认可和赞赏。
三年前,邓肯宣布退役,结束了GDP时代,上赛季,马努退役,帕克离开,结束了GDP三人在马刺的职业生涯。现在,帕克退役,GDP再不会出现在NBA的赛场中央。这确乎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个正式的句号。
然而让我最怅然的,不是再也看不到邓肯的45°打板,马努的击地长传,帕克的转身上篮,而是一个真正伟大的团队,一段职业体育史上近乎童话般的合作,一场商业联盟中乌托邦式的实验,从三年前开始,进入了它的最终章。
这并不值得遗憾,每一个开始都一定会有它的结束。只是体育既然能够展示人类超越自我之壮美,作为球迷,自然也总希望能再多看一点那令人兴奋甚至心旷神怡的表演。
然而当演出结束的时候,作为看客,我们对于美妙,甚至伟大的表演,所应该做的,也就是起立,鼓掌,送上鲜花和欢呼,祝贺他们完成的伟大演出,并祝他们未来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