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隆中对》都比较熟悉,中学的时候都学过这篇文章,小编到现在都还记得几句“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可以说是蜀汉的建国纲领,历史中东吴也有一份类似的纲领性文件——《榻上策》。
相比于《隆中对》,《榻上策》的名气就小得多,但它依然经常被人们拿来与《隆中对》作比较,今天小编就探讨一下两者各自的优劣。
诸葛亮和鲁肃
很多人不熟悉《榻上策》,小编就简单介绍一下《榻上策》。鲁肃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时,与孙权合榻对饮时,对孙权提出了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发生于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相似的治国对策,这就是《榻上策》。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
这便是《榻上策》的全文。《榻上策》是孙权和鲁肃在榻上的对话,《榻上策》由此得名。
孙权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候27岁,面对的是已经一穷二白的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的刘备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只能蜗居在小小的新野。鲁肃提出《榻上策》的时候29岁,面对的是已经掌握了江东的孙权。
刘备和诸葛亮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目的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也就是成就霸业,中兴汉室。鲁肃提出《榻上策》的目的是让孙权称帝,“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两者都是各自阵营的纲领性文件。《隆中对》是让刘备先占据荆州,再图益州,如此割据一方,等到天下有变之时,再从两地起兵北伐一举夺得天下;《榻上策》的核心思想就是趁着曹操在北方四处征讨之际让孙权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基本上就是想占据荆州),至于其他地方没有太多说明。
鲁肃
先说说《榻上策》的不足。《榻上策》最大的不足就是高估了孙权,低估了刘表。江东确实是不断进攻了刘表的江夏郡,从孙策开始孙氏先后于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九年(204年)、建安十一年(206年)、建安十二年(207年)和建安十三年(208年)六伐黄祖,历时十年才攻陷江夏,此时孙权也只是占据了部分江夏郡并没有完全将江夏郡吞下。
公元200年,鲁肃提出攻打黄祖吞并荆州,到208年江东才算在荆州占得了一点立足之地,江东为何吞不下荆州呢?
首先,通过地图不难看出,刘表统治的荆州地盘相当庞大,不比江东地盘小。其次,刘表治下的荆州虽然受到了蔡氏、蒯氏等豪门掣肘,但整体还是相当稳固,对待外敌相当统一。反观江东,此时孙策刚刚去世,孙权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局势正不稳,加上江东内部存在一个重要的隐患——山越。建安八年(203年),孙权西征黄祖,正要攻破江夏之时,山越再次起兵造反,严重威胁孙吴后方,迫使孙权撤兵。孙权执政的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在铁血处理山越问题,因此,江东的实力并不比刘表强,刘表只是步入了暮年,雄心不在,不然孙权很难踏入荆州。
刘表
再说说《隆中对》的不足。现在有不少的文章都深入分析了《隆中对》的优劣,小编觉得《隆中对》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指导纲领,将一个困居新野小城的刘备扶保成了三分天下的霸主,确实极为难得。非要说有什么缺点的话,我觉得可能还是没想到孙权如此善变吧。
《隆中对》主要策略是吞并荆州、益州,互为犄角,等待天下有变的时候就两路出兵中兴汉室。对于东吴的策略只是结交、结盟,防备措施不足。蜀汉长期的国策就是要北伐,至于对东吴就没考虑那么多,结果东吴一招白衣过江就把荆州的水晶给偷了,后面刘备起兵伐吴又被陆逊一把火烧了干净,蜀汉家底子都掏空了,要不是诸葛亮手段高明很可能蜀汉在刘备兵败以后就玩完了。
刘备伐吴
-------------------------------------------------------------
图片源于网络。欢迎您点赞关注小编,一手更新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