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这几天都在紧锣密鼓地为“今日好课”数学主题月进行各种准备的萌妈。
今天有人提问,说她老公35岁,年薪税后百万,且职业上升空间较大。目前,家里孩子四岁,家务也有阿姨,她在考虑要不要全职后,更多地负责孩子。
你怎么看?
作为一名5年的全职妈妈,我想说:父母对孩子的“负责”,一定是逐渐退出的过程。
最初我跟我爸说:“坐月子的时候我想请个月嫂。”
“请什么月嫂!”我爸当即反对,“月嫂什么学历?有多少经验?还不如让你妈来照顾你,又放心,说不定比月嫂还照顾得好!”
听他这话,我确实难受了一阵;但转念一想,他说得也未尝不对。如果按照学历、学习能力来说,我和我先生可能更强于月嫂,所以我们选择了孕期一起学习,最后决定:
第一,我和我老公应该是带娃主力,学习各种育儿知识;
第二,家里人需要配合我们,如果我们假期回双方老家,需要以我们的意见为主;
第三,如果实在忙不过来,尽量请小时工来帮忙家务,带娃仍然是夫妻俩的事。
今天回头来看,我很庆幸当初我们做了这样的决定。
不仅是因为学者发现0~3岁父母的安全感会给孩子创造一块内心的“安全基地”,未来即使他走投无路时也用借由这罐可以随身携带的金子,获得再度站起来挑战困难的力量;
也不仅是因为研究发现早期给予孩子的亲子陪伴和积极互动会促进孩子在语言和表达、社交和情感、认知能力、精细动作和大运动方面的积极发展;
更不仅是因为我们和孩子之间建立起了亲密关系,并由此孕育出的互相信任的土壤,清除了很多育儿路上的障碍;
重要的是,我自己曾经在亲密关系中数度受伤,却在养育两个孩子的时候获得了彻底的、纯粹的心灵治愈:陪伴孩子的成长,实在是太幸福了!
当他第一次露出纯真的微笑时
当他和你咿咿呀呀说话,并完全相信你时
当他那么努力地俯卧抬头,努力适应这个世界,努力活下去时
当他们开始“反哺”父母的时候
这种从头开始对一个新的生命负责,和它一点点建立起亲密关系的过程,真的太治愈了。
从小萌1岁开始,我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做考虑了;这并不是一个突然做出的决定,而是我亲身经历了:
当他学会坐直,就从我的怀里到了地上,不再和我成天粘在一起;
当他学会爬行,就从我的身边爬得更远,在屋子里自由探索;
当他学会走路,就松开了一直紧握我的小手,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孩子的未来会怎样呢?
他会在3岁左右离开家庭,进入学校;
他会在和同学、师长、朋友的相处中被影响,不再只听父母的话;
他会从需要家长教,到家长教不了,甚至反过来教我们;
他会在18岁左右进入大学,开始宿舍生活;
他会在工作以后进入社会,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他会建立新的家庭,并对自己的下一代负责……
在这个未来相对清晰的蓝图中,我看到的是孩子一点点的成长,与之对应的是父母一点点的后撤和回缩。
3岁之前我能提供给孩子全身心的陪伴;3岁之后呢?除了我还闲置在家辅导作业,又能给孩子一些什么?如果我不能为他的兴趣和选择提供适宜的资源,那我作为“妈妈”的角色,和一个只在家做家务的阿姨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我接受了导师的好意,在家solo做一些科研工作;与此同时,我也在面临孩子的养育问题时,搜索各种资料加上实践,开始撰写各类靠谱的、实操的育儿文章。
去年,在我家小宝小乖也终于3岁入园以后,我决定逐渐回归职场。
由于有了过去4年白天带娃、晚上工作的积累,我幸运地没和外界脱节,还接到了几个不错的freelancer的邀约和一份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offer。
在接到这份offer的当天,我回家以后,抱着我先生大哭一场:我觉得我的内心还没有准备好,居然这么快就要回归职场了;内心深处是对已经习惯的家庭生活的不舍,也是对已经逐渐陌生的职场的恐惧。
但我知道,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需要的不仅是我的“陪伴”,还需要我的“引导”,需要我能给他提供的“资源和机会”——这一切,都有赖于我的成长;对绝大多数家庭而言,父母真的是孩子的天花板。
从老大5岁开始,我也逐渐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不再只是陪他玩、给他做饭的妈妈,而是在家庭教育方面为他提供必要支持的妈妈。
我在电脑上码字,小萌就坐在我旁边自己看书、学习和工作。
我教给他项目研究的思路,他就能自己设计一个主题活动;
我给了他语音输入工具,他就能把自己想说的话转换成文字,然后誊写下来;
我给他申请了微信,他就能从和亲人朋友的沟通中认字、学习打字(拼音);
我给他一个思路,他就能自己去玩各种数字游戏
父母逐渐往回后撤,变成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从而也会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是觉得:
一个女人并不只有“妈妈”这一面,她的人生价值不能只定义为家庭的成功。
在我选择全职的时候,先生的薪水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
是的,贫贱夫妻百事哀,所以一定会有很多人羡慕题主家的收入和达到这个收入的年龄:
百万是税后,上升空间较大。35岁左右。
但是否全职,我们需要考虑的主要是自己和孩子的状况:
孩子四岁。家务有阿姨,全职后我更多负责孩子。
对我来说,如果孩子已经4岁了,我会把精力更多放到自己的个人成长、自我价值实现(工作)等方面;这样的选择会让我更有价值感,也拥有对生活更强的掌控感——至少职场和事业的积累是很坚实的。
每家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
如果题主先生尊重题主的选择,认为家庭分工就应该是“男主外、女主内”,又能把孩子养得很好,题主认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在于培养孩子,那么我支持你的选择。
但在是否选择全职上,我想说:
“年薪百万”固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绝不是“妻子是否要全职”的唯一基础。
在萌妈小教室成立5周年的时候,我们发布了“今日好课”计划——一项帮助大家寻找优质教育资源,并根据孩子的年龄、认知风格和学习特点精选好课好书,在育儿路上共同打怪升级抱团成长的“家庭俱乐部”。
上周三,我们根据中国和美国的小学阶段课程标准,将孩子所需具备的11大能力全部融入了“2~5岁的100多个生活小游戏”中,并且提供了“5~12岁孩子的26个生活数学游戏”边玩边启蒙数学概念、巩固数学知识;对于“今日好课”的会员,我们还额外赠送了一本《0~5岁早期数感启蒙游戏书》。
经过了一周的练习和实践,会员们纷纷反应确实能看到孩子在一点点进步。但家长教最怕就是不系统,所以还得增加一些辅助学习的书籍和数学思维启蒙课——可是,如何选择呢?
我当然可以直接在公众号里团购一些我觉得不错的课程;但我不想。
因为,当我只推一门课的时候,我当然会只说它的优势;但当我把市面上所有的数学启蒙课和书都拿出来比较时,大家才容易选到真正适合自家孩子的课程。
毕竟,在孩子的教育上,最珍贵的不是那么几十块的优惠,而是孩子的时间啊!
尤其是在当前思维启蒙课“游戏化”严重的时候,孩子试听什么课都喜欢;但这些课真的适合孩子吗?
这些课程的内容体系真的适合当前的学习目标吗?
如何在“刷题”和“逻辑能力”之前取得平衡?
直播课、录播课和APP怎么选?
佛系妈妈怎么选书?幼小衔接的数学考试需要做什么准备?
明天(周三)晚上9点,我们实测了目前市面主流的30门数学类网课和40套数学丛书,将根据孩子特点、家长特点做出适宜的推荐。
当然,还有我们为“今日好课”会员所争取到的独家购课优惠。
欢迎你的加入
END
编辑:萌妈 排版:萌妈
部分图片来自于免费网站unsplash.com
如有侵权请告知我进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