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回不去的故乡年

2020-01-24     星期五文艺

莫言谈到故乡说,我千方百计逃离,却又被强大力量往回拉。

他在写《生死疲劳》的时候曾说,一切来自土地,又归于土地。

做为中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的写作永远离不开他的“高密乡”。

他是一位乡土小说作家,也是一位寻根文学作家,他在山东高密那黄土地上,那片长着火一样生命力的高粱地中寻找到了写作的生命之源,当然也是他的灵魂根脉之所。

莫言虽然已经不在故乡生活,可是一到过年,便想起了故乡的年。曾经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故乡过年》,满满乡情,也是满满的过年仪式感。

回家的列车

一、 过去的年,对孩子来说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在于“盼”

1955年2月17日,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大栏乡平安庄。那是一个在齐鲁大地上普通的乡村,但是这里世世代代生活着勤劳的侍奉大地的农民。他们大多种植高粱,吃着自己汗水浇灌出来的庄家,信奉着勤劳、踏实的格言。

如果这里没有走出一个文学家,谁也不知道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1986年,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一下引起了轰动,那片火红的高粱地让莫言一举成名,当然也是莫言让高密乡走进世界文坛。

所以,莫言与故乡互相成就。

而现在说到过年,从莫言的笔下我们看到十几年前山东乡下的年。那是一幅热闹的民俗风情画,也是一场盛大的神秘仪式。这场仪式不仅仅在除夕那一天,而是从腊月人们便开始筹备了。

我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跨进腊月,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故乡过年》

在莫言童年的时代,物质是十分贫乏的,能够吃上肉或许都是奢侈。大人们为了过年,可能都已经准备了好几个月的辛劳。但是孩子们是不知道的,孩子们知道一到过年,就能够吃好喝好,还能穿新衣服。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过年显得如此珍贵,大抵原因也在此。



从莫言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从腊八就开启了过年的第一站,喝过腊八粥,最为神秘的便是“辞灶日”,也就是农历二十三那一天:

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上供的意思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儿,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也有人说,关东糖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嘴。

祭灶

现在也流传着一句话叫做过了祭灶便是年。过这一天,春节就近了。各家各户开始准备包饺子、扫房子、贴春联,祭祀先祖以及准备一些磕头的红包。

孩子们在严守着春节这场盛大的仪式中,慢慢地,慢慢地,终于熬到了过年。曾经的年让人怀念,可能就在于有一种“期盼”在里面,有一种神秘的东西在其中,也有一种祝福与安慰在其中。

二、过去的年,对孩子们来说是一场盛大的神秘仪式

过去的人总是相信这世界除了金钱和物质以外,还有神秘的神灵在。所以在春节这个盛大的仪式中,更加显得神秘了。

莫言在文中写道: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就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得得地颤抖。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这是真正地开始过年了。

那个时代没有网络甚至没有电,这是父辈们的年。可是他们怀念那个时代的年,而对现在这个灯火通明的年却失去了兴趣。这是为何?其实就是一种神秘感。

看到莫言先生写道:

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杆子,紧紧地跟随着。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



“年”在古代文化中也是种神兽,本来春节就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种文化传承。可是现在的“年”其实更多的就是“聚会”,吃喝玩乐。其实对于白领来说,年是休假。对于父母来说,年时孩子回家可以逼婚,逼生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年是长长的培训班和做不完的寒假作家……很多人早已经不记得过年最原始的命题了。

就如莫言在文中最后所说:

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欢乐的年。时光实在是令人感到恐慌,日子像流水一样一天天滑了过去。

过年,其实中华民族的一种集体寻根。在这个时候,无论多远的游子都会怀念自己童年的年。因为那是期盼,那是团圆。虽然时代在变,可是合家团圆的期盼已经传承了几千年。

祝大家2020年平安喜乐,万事遂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Y1L7m8B3uTiws8KI8r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