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年前的今天,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去世,以百岁高龄悬挂天际

2019-11-01   万象历史

(万象历史特约作者:陶生)

【2008年11月1日】11年前的今天,毛泽东接见4次的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去世,以百岁高龄悬挂天际

1909年9月15日,谈家桢出生于浙江宁波。小时候,谈家桢就喜欢细心观察周围的一草一木,饶有兴致。他觉得任何事物都有本源,需要认真探求才知道,不能相信现成答案。

1921年(12岁),谈家桢进入一所教会中学。谈家桢把《圣经》背得很熟,但并不相信,只是把它当作学英语的工具。有一次,一个外籍教员问他,人是谁创造的。谈家桢没有按照《圣经》的说法,回答是上帝创造人,结果被训了一顿。原准备给他的一笔奖学金也取消了。

17岁时,谈家桢被保送苏州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学专业。大三时,《进化遗传学与优生学》这门课对他影响很大。他决定从事遗传学研究。他学习勤奋,三年半修满了四年的学分。1930年秋,系主任推荐他去了燕京大学读研究生。

他的硕士论文,是研究瓢虫色斑的遗传性。经导师推荐,论文直接寄给了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摩尔根读后,非常喜欢,立刻邀请谈家桢到自己的实验室攻读博士。1934年,25岁的谈家桢前往美国。

在摩尔根实验室的两年,谈家桢迅速成长。1936年,他的博士论文《果蝇常染色体的遗传图》通过答辩。摩尔根邀请谈家桢留下。但是,谈家桢决定报效祖国。1937年,他回国担任浙江大学生物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西迁至贵州湄潭,城郊的祠堂是生物系唯一的实验室,谈家桢带领学生在桐油灯下观察果蝇和瓢虫,用过滤后的河水冲洗实验器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1944年,谈家桢发现了瓢虫色斑变异的嵌镶现象。

(前排右二为谈家桢)

1946年(37岁),他在美国《遗传学》杂志发表论文《异色瓢虫色斑遗传中的嵌镶显性》。国际学术界对他评价很高,认为他丰富和发展了摩尔根遗传基因学和现代综合进化理论,称他为“中国的摩尔根”。

1948年,谈家桢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赴瑞典参加了第8届国际遗传学大会,并当选国际遗传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此时国共内战正酣,各方聘约如雪片飞来,但谈家桢还是在1949年春回到祖国。

(50年代,谈家桢(左)在进行细胞观察工作)

谈家桢被调至复旦大学,他准备在学术上大展拳脚,但政治运动此起彼伏。1957年3月,毛泽东接见了谈家桢,询问他对遗传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毛泽东听完后,立刻表态:“不要怕,一定要把遗传学研究搞起来”。

但随后谈家桢因反对全盘学习苏联,被划为“内定右派”。7月,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在许多人中间一眼认出了谈家桢,笑呵呵地对他说:“老朋友啦”。随后,“内定右派”问题烟消云散。

1958年初,毛泽东又约谈家桢去杭州见面,谈家桢反映研究还有很多阻力。后来,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复旦大学在1959年成立了遗传学教研室。两年后又成立研究所,都由谈家桢全权负责。

1961年五一节前夕,毛泽东又接见谈家桢,问他还有哪些顾虑,并鼓励他大胆地把遗传学搞上去。这是毛泽东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接见他。

“文革”爆发后,谈家桢遭受无休止的批斗和折磨。1968年,正在“劳动改造”的谈家桢被宣布可以重返研究一线。后来他得知,是毛泽东的“应该让谈家桢搞他的遗传学嘛”这句话救了他。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年近古稀的谈家桢刚动了直肠癌手术和胃切除手术,但也努力开创科研的“第二春”。那时,国际上已从细胞遗传学发展到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发展也很快,谈家桢把这些新知识介绍到国内来,积极展开研究。

(1978年,谈家桢在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作学术报告)

1979年,谈家桢邀请自己的美国同学在复旦大学,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学术骨干。1983 年,谈家桢筹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工程系。

1989年9月(80岁),他用自己的稿酬和积蓄设立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学金”。

在谈家桢的努力下,1997年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遗传学研究的系统框架基本形成。

1998年,国际机构正式批准: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一颗编号为354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谈家桢星”。给一名生者如此高的荣誉,实属罕见。

2008年11月1日,过完百岁大寿后,“中国遗传学泰斗”谈家桢在上海去世。以他名字命名的“谈家桢星”悬挂于天际,默默注视着人间。

(2019年10月27日,第十二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南开大学举行)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532篇作品,营员“陶生”的第67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