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历史特约作者:慕和)
被莫名暗杀的上将,李济深、叶挺、邓演达、陈济棠、张发奎都是他的部下
1886年,邓铿(kēng )出生于广东省梅县,父亲在惠阳经商。1905年(19岁),他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毕业后留校,并秘密加入同盟会。1909年,邓铿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此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叶挺等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
1911年(25岁),邓铿参加了黄兴组织的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邓铿与陈炯明在惠阳淡水组织起一支“循军”,响应革命。邓铿任“循军”参谋长,率军攻下惠州。11月9日,广州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邓铿任陆军司司长,位高权重。
(中华革命党领导人合影,前排左一为邓铿)
民国成立后,1913年(27岁),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讨伐袁世凯,邓铿积极响应。革命失败后,邓铿逃亡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务部副部长。廖仲恺、朱执信和邓铿,是孙中山最信赖的三个心腹重臣。
1917年(31岁),因段祺瑞政府终止《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桂系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发动护法战争。第二年,军政府改组,孙中山被桂系驱逐。由陈炯明任总司令,邓铿任参谋长的粤军,避开桂系锋芒,开赴粤东,攻占闽南二十六县,兵力达2万余人。
1920年(34岁),粤军发展壮大,回师广东驱逐桂系。邓铿率军一路旗开得胜,攻入广州,统一了广东全省。陈炯明开始主政广东,迎回孙中山,重任大元帅。
(粤军回粤)
这时粤军共有九万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邓铿从中挑选精锐,成立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粤军第一师,自任师长。
粤军第一师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后来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的“铁军”第四军,淞沪抗战中彪炳史册的十九路军,前身都可追溯到粤军第一师。邓铿的麾下名将如云,如李济深,叶挺、邓演达等人,都是他的副官或参谋。
(燕塘地铁口对面的粤军第一师诸先烈纪念碑)
1921年底,孙中山建立大本营进行北伐,武力统一全国。邓铿积极支持,在后方筹集军需及粮饷。而孙中山与主张实行“联省自治”的陈炯明,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1922年3月21日,从香港返回广州的邓铿刚下火车,就遭到袭击,毫无防备的邓铿当场中枪倒地,被紧急送往医院,但终因伤势太重,无力回天,于23日去世,年仅36岁。
国民革命军痛失一员大将。邓铿死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地旁。
(邓铿墓)
是谁杀了邓铿?一直没有定论,至今仍有争议。
通常认为是陈炯明下的手。因为邓铿曾大规模查禁鸦片,断了陈炯明的财路,而且邓铿赞成北伐,陈炯明担心他倒向孙中山,故下杀手。但有资料表明,此后陈炯明辞职离开广州时,邓铿的家人还前去送行,说明两家通好。
另外,还有认为是桂系军阀、或国民党特务所为,但更值得怀疑的是孙中山。孙中山拿陈炯明的心腹邓铿开刀,先断其一臂。
(陈炯明)
邓铿之死,使得孙中山、陈炯明的关系更加恶化。6月16日,陈炯明反叛,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逃走上海。孙中山号召滇、桂各军阀讨伐陈炯明。
这时粤军下辖三个师,第二师师长逃往上海,第三师宣布中立,第一师的邓铿已死,陈炯明无力抵抗,只好宣布下野,退出广州。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重回广州,粤一师的大部分将领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
1935年,国民政府通过决议,将每年的3月23日定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追认邓铿为革命烈士。
(邓铿像)
(万象历史·人物传记写作营的第633篇作品,营员“红旗飘扬”的第13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