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是看病的人,还是看人的病?

2020-04-07     人民出版社

追求健康,未病先防,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医养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万里云天万里路,一重山水一重天”,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琦带领自己的团队,克服艰难,一起研究起中医体质学,最终使中医体质学受到了大家的认可。


体质辨识让自己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中医体质学,有这个学科吗?研究这个方面,可不能掉以轻心,标书写完后要去答辩,我们知道国家自然基金的录取率大约在15%到20%,但我也要坚持做。”王琦说。


王琦

由此,王琦带领自己的团队,编制了评价中医体质类型的测试工具——中医体质量表,通过这个量表列出的个人健康量化标准,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的体质,以及这种体质可能导致的疾病。

据了解,他们以2万多例的流行病调查数据为依据,把人的体质分为9种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及特禀质。根据不同体质的差异,进行个体化的诊疗和医学干预。


“体质辨识不仅能帮助医生治病,更能帮助普通人防病,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王琦说,每种体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体质的好与坏不仅决定我们生不生病,还决定我们的身体容易生什么病。通过了解自身体质,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选择怎样吃、怎样起居、怎样养生,从而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动权,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健康生活方式。


行医,是看病的人,还是看人的病?


中医如何被认可?王琦说,首先得讲疗效。“如果病都治不好,那人家肯定会说中医不行。疗效就是硬道理、疗效就是话语权、疗效就是贡献度。”


“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你爱哭、他爱笑,你怕冷、他怕热,你长痘、他肥胖……每个人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情况就给我们医学带来问题了。”王琦说。“我们行医,是看病的人,还是看人的病?现在可能更多的是看人的病,丢掉了病背后的人,这是不行的。”


王琦从人体的综合视角入手,致力于改变中医的思维方式,采用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进行治疗。“病有林林总总,但是它的背后一定有容易产生这一类病的土壤,比如痰湿体质的人,血脂、血糖容易有问题,容易得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女人容易得多囊卵巢。”王琦说。


王琦介绍,有一个病人,他告诉我每天要吃50克生姜,他怕冷,冷到什么程度呢,他说寒风透骨,骨子里面冷。我先告诉他,其实他是痰湿体质,容易得什么病,我再给他一个干预方法,对他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进行指导。“我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让每一个人不是把健康交给医生,而是把健康交给自己。”


“看病这事,不是因为你是大师就什么病都能治得好。很多时候我都得反思,得查文献,得看看是不是还有人比我开的方子更好。”王琦说,“如果治不好病人,我会很惭愧。”


中医要走出去,得有充分的解释力


中医体质学于2009年被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中,中医体质辨识是一项中医体检内容,充分发挥了中医药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

中医的理论怎样才能被国外接受?“中医要走出去,得有充分的解释力。”王琦说,为了完善学说的理论体系,王琦积极接触现代医学,与基因学专家合作,寻找基因与体质之间的互通桥梁。


“体质之间有什么差异?咱就得从基因说差异,这样西医就能接受。我们治病跟他们不同在哪?他们从病的基因入手,我们从人的基因入手。”王琦说。

“中医这门医学,有着传统文化积淀,加上拥有亲和力,一直以来都得到民众信任。”王琦表示,如今医学不断进步,门类变多,医学需求有了变化。人们选择也随之变化。但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把中医看作重要选择。“中西医有各自的优劣势,所以看病时还是要根据自身疾病,来选择看中医好,还是看西医好。”

王琦表示,“中医人一定要有自信,我们必须要有原创的东西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这个世界,这样才能够体现我们的价值。”

王琦一直努力推广中医医学,以便让更多的国内和国外民众接受中医。


【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医文化“大咖”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RzKWXEBfwtFQPkdw6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