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消失的时代表情:毛焰的油画肖像

2020-02-21   西江书画艺术

毛焰肖像 2015

​毛焰以及其细腻而有着微妙意趣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静默的日常面孔,引领观者进入免受时代速度干扰的凝思时刻,就像著名批评家栗宪庭在《写实主义的探险》一种文评价的那样,毛焰刻画了一个个表情正在消失的时代肖像。

唐纳德·库斯比特:

毛焰肖像中的面孔,是那种深刻而神秘的情感——不管这些情感多么玄妙诡秘,他都洞若观火——的象形文字,而非简单的社会面具。正是依靠艺术家对脸孔内在一面的挖掘,它们得以去除其平淡的具体存在,从而成为了一个幻想与沉思的富有诗意的空间。他那些浅灰调的水雾般搅动着的晕染效果下的氛围处理手法,以及它阴沉的暗部及诡异的亮部,均表明了最深处的内在生活是无色且冲突四伏的。

毛焰的肖像作品是不可思议的梦境般的画像——他仿佛是在梦中见到这些面孔(有时是噩梦,正如他画中的女性面孔所暗示的)——这些画像正是那些传达着深刻情感的浪漫主义的梦境的缩影,并赋予其明确的形态,而不去回避这其中的重重困境,诚然神秘难解的深刻情感是难以被明确诉说的,无论它们有多么地普世。

李小山:

毛焰的真正贡献在于把技巧融化进了新鲜的视觉表达之中。观赏毛焰的作品,迎面扑来才气逼人之感——它体现在画面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单纯的“技巧”。毛焰运用的灰调子,运用的光斑和笔触,非常有效地塑造了他的对象,从而使作品的品质达到常人难以攀爬的高度。看似简单的表达,在毛焰那里轻而易举成为观众的视觉享受,说明真正的技巧是具有生命的,是随着不同的作者而变化的,甚至,技巧本身能够生发出与精神性同样的光辉。

毛焰:

可能情节都不会有,之所以采取的方式是肖像,是因为它再简单不过。我自己不设定任何主题、章节,我觉得作品会自己表达,我不会人为掌控他,有就有,没有就不要硬塞,这是一种感觉。比如我画眼睛是凝视的,凝视本身就是主题,或者时间性,有凝固的感觉,也是某种主题。

为什么画托马斯?恰恰是因为他身上没有任何附属性,和当代艺术、当代中国的概念没有任何关系,我才选择托马斯作为我绘画的对象。

《托马斯像》 纸本油画 93.5×73.5cm

到今天为止,我自己从来没有送出一幅画去拍卖。你在拍卖市场见到的画,都是以前收藏我的作品的人去拍卖的,和我没有一点关系。

不仅如此,市场甚至给我带来了负面影响,让我感到不安。这也是我非常警惕市场的原因,它会影响到每一个人,甚至影响到你的生物钟。

每个时代的艺术圈都是名利场,太多考虑这个会影响自己的心智。

局部

我是古典情结非常浓重的人。我忠实于我自己的经历。到现在,我也经常会看那些古典大师的作品,并被深深触动。其中包括法国的德拉克洛瓦、西班牙的戈雅、德国的丢勒以及荷兰的维米尔。

这4个画家是我一生的挚爱。在这些作品面前,我觉得艺术家的个人性并不是那么重要,尽管这些画家都是极具个人性的大师。他们的高度令人敬仰,为之神往,是我精神上的指标。我愿意我这辈子的绘画都是向这些大师致敬。

在我看来,我们的个性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在作品中刻意渲染自己的个性是没有必要的。我曾经看过弘一法师抄的一个佛经,最大的体会是,他肯定不是在写书法。

那么大的一个佛经,他写的所有字都是一个字,每个字没有任何区别,一丝不苟,工工整整,没有去表现所谓的“书法的魅力”,或者对经书的感悟。过度证明自己是很可悲的事情。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作品局部




毛焰 《小山的肖像》1992 布面油画

《小山的侧面像》 1997 布面油画

毛焰 “小托马斯2号” 2006 布面油画

2015年曾在佩斯北京群展“纸上谈兵”中展出的纸上手稿

《托马斯肖像》局部图

2015年曾在佩斯纽约“毛焰个展”中展出的布面油画作品

《椭圆形的托马斯 NO.3》局部图

毛焰 “戴帽的青年” 2017 布面油画

毛焰 “肖像片段 No.1” 2018 布面油画

毛焰 “镜女” 2017-2018 布面油画

毛焰 “气球” 2017 布面油画

Xiao Dai, Oil on canvas 2013-2014(未完成)

曾在2013年佩斯北京个展上展出的毛焰作品“小花”

2012,布面油画

毛焰,“杂志女郎” 2008,布面油画

艾伦 布面油画 36×27.8cm 2012年

作品局部

来源:写生啦

编辑: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