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给予“民工欠薪”新的解决方案

2019-12-31   哈佛商业评论

又逢年关将至,“拿着工资回家过年”是民工最迫切的渴望,而“讨薪难”却是民工常常面对的“心病”及现实,业已成为社会问题,备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国建筑业处于领先水平,高铁、机场、高速公路等成就无论在科技和规模上屡次创造纪录。而与之相对规模庞大的中国民工群体的待遇却亟待改善。据统计,2018年全国有资质的建筑业从业人员达5563万人,而属于“无资质”工队的民工群体人数则远超5000万人。

数字经济时代,AI、大数据、区块链、边缘计算等技术不断渗透到商业及社会的各个领域,驱动各行业全链路数字化改革,也催生了金融创新。在科技的助力下,金融企业得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及拓展新的金融业务应用场景。创新的商业模式促使金融企业整合社会大众重视的社会问题,用“金融这把温柔的手术刀”着力解决社会痛点。因此,金融企业一改过去“遥不可及”与“让少数群体受益”的刻板印象,力争发挥金融的普惠性,突破服务发展的天花板。

新金融的突破性体现在重构金融生态,跳出传统的金融发展路径。企业在改善民生问题的同时在一向被金融业“冷落”的如弱势群体、小微企业等用户群体中拓展新市场,实现“科技赋能金融、金融赋能社会”的闭环。

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自成立之初便是为建设以重点工程为中心的经济建设管理资金,全力支持建筑业的发展。得益于对金融科技融合方式的不懈探索,建行现在正以“科技+金融”的手段充分发挥金融的普惠性,关注社会民生的需求和痛点,将金融作为社会底层服务和触手,开发具有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的创新金融产品。

以科技力为基础,以新金融的普惠性改变农民工的欠薪状态,解决行业和社会长久存在的痛点,企业社会责任驱使领先金融企业完成这一任务。这也是建行孵化及推广金融产品“民工惠”落地的初心。

“民工惠”是建行以新金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之一,正在逐步解决民工欠薪的问题。

民工欠薪何以成为行业痼疾

员工的需求是及时收到工资。这在其他产业似乎并不是挑战,而拖欠民工工资却是整个建筑产业的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且因为影响人数庞大,进而引发了“民工讨债”及贫困等社会问题。“拖欠工资”根源在于长久形成的不良业态和信息不对等导致的僵局,以及建筑行业长链条层层分包的工作组织形式导致的现金循环周期长,营运资金短缺的财务状况。

企业在现金流紧张时可选择抵押贷款等方式获取现金保持运营,而民工所属的承包方因规模小、资质不全、无资产等原因无法达到金融机构贷款标准。因此工队尚未收到甲方工程款、资金链断裂时,只得“拖欠”工资让民工继续施工。

这个存在于整个产业价值链的问题由民工这一单方利益相关者去解决显然失衡了。打破僵局需要新的外界变量,这一空缺由“新金融”填补。大数据技术给予社会经济问题新的解决方案。金融机构单方面无法获取及计算大量工队的分散化碎片化的信息,因此无法评估风险,批准授信额度。大数据技术的算力可以精准完成信息获取、评估、计算、预测等一系列行为,区块链技术搭桥建渠进行模型测算自动形成专项融资款。新金融的介入也为一直希冀解决民工工资发放问题的政府侧提供了出口,给to G业务带来想象空间。

科技+金融给予社会问题新的解决方案

建行对中国建筑行业整个链条的特点和痛点有深刻的理解。依托自有的数字化“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建行推出了金融产品“民工惠”,致力于用“科技+金融”的手段解决人力及传统金融难以处理的问题。“民工惠”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全流程在线处理,提供专项融资款解决农民工工资发放资金来源即“有钱发”,实现工资发放管道精准构建即“发给谁”,将专项融资款直接支付至农民工银行卡即“发到手”,是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难题标本兼治的建行方案

- 数字化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建筑行业链条上存在业主、总包、分包、劳务公司等多方利益相关者,信息极度分散碎片化。建行的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能够收集全产业链各方信息,改变过去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基于一体化全数据进行建模和测算并做出决策。整合产业链信息,带动行业成本薪酬全链路数字化改革。因此能够精准确保融资款项金额准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据悉,得益于全链路风控模型,所有的“民工惠”业务还本付息均正常,没有出现过坏账。

- IoT、AI技术助力精准发放

过去由于缺乏合理的考勤制度和技术,劳务公司收到工程款后需要人工核实再进行发放。现在建行利用诸多“黑科技”取代了这一步骤,实现工资发放智能化。依托IoT技术加装电子围栏、AI技术获取现场实时的一手数据,“民工惠”的平台可集成处理民工实名、考勤、工程进度、工资发放明细等信息,计算核对金额后将工资直接打到民工个人账户,不仅实现工资精准发放,还可实现“多劳多得”。及时获得应得的劳务收入是管理上最有效的激励措施。

- 政银联合,普惠万千民工

从根本上来说,解决民生问题离不开社会的三股力量:企业、民众和国家。因此来自政府侧的政策支持对解决民工工资拖欠问题至关重要。政府多次表达了解决该问题的决心,因此与建行达成“政银联合”合作顺理成章。“民工惠”从上线到全面推广均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民工惠”除了解决民生问题,其实现的民工实名制、分账制也是政府侧的诉求,因此政府侧大力推动,其结果是让科技力、信用机制普惠到万千民工。目前,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与当地政府共同搭建了山西省建筑用工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覆盖全省117个区县、在建1700余个项目及10万户农民工;贵州省分行与铜仁市政府对接联动,为当地民生工程项目上发放了近1亿元农民工工资款。

新金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截至2019年12月,建设银行已累计投放“民工惠”专项融资款427亿元,惠及民工402万人,直接为民工的工作待遇和国家的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过去民工如果在年底无法收到工资带回家,联动的是其身后一家人的生活问题。如果经济增长不具包容性,没有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改善,那么经济增长就不足以减少贫困。现在越来越多民工因为能够及时收到工资而提高全家的生活水平,切实地改善了民生现状。

建行山西太原南城支行员工现场为农民工集中办理金融业务

“民工惠”实现的每月“叮咚一声 工资到账”让400余万民工安心工作,也安顿了支持建筑业发展的“大后方”。来自广州某项目建筑工地的周师傅表示:“从天天追着包工头讨工资,到现在建行按时把工资放到我们卡里,我们的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了。”尹师傅表示:“去年年底通过‘民工惠’收到了4万元工资,在老家开开心心过了个幸福年。新的一年,要更加努力。”

建设银行工作人员对“民工惠”产品进行介绍

新金融带来的新生态中,“民工惠”并非将普惠民工视为公益活动,而是建行针对薄弱领域开发的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下沉。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曾多次表示“拥抱新金融”的坚定决心,新金融使“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为普罗大众提供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精准直达的温暖服务。”

除了解决融资款,“民工惠”依托技术和金融持续对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赋能,进一步落实农民工工资代发实名制,有效监管农民工工资代发。以“民工惠”为切入点,建行联动普惠金融发展,在一体化信息平台与建筑核心企业产业链打通,为上游建筑劳务公司、材料商等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致力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及增强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能力。

金融的宗旨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以“民工惠”为代表的新金融全面赋能社会,构建“金融相融于生活回归初心的美好时代”。

马冰仑 | 文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内容创新总监

《哈佛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