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热播的《小欢喜》中,有这样一幕让很多人泪目:
身为区长的季胜利,为了一点小事儿打了儿子一巴掌,让原本稍微有了起色的父子关系瞬间跌至谷底。
冷静下来的季胜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酒店大堂当着众人的面向儿子鞠躬道歉。
他的举动惊呆了所有人。
在这一刻,他褪去了所有的官架子和面子。
他只是一个父亲,一个犯了错的人,并能坦然地为自己的错误买单。
季胜利的遭遇,代表了当前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尴尬。
想努力地当好一个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想让他们享受到比自己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但为人父母是不需要考取资格证书的,没有人会教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难免会心急,出错,甚至与孩子的关系产生裂痕。
有的父母选择主动修复,有的父母却永远高高在上,更多的父母是像季胜利这样,始终无法找到更好的相处方式。
但像季胜利一样,在教育中出现问题能主动向孩子道歉的,又能有几个呢?
愿意向孩子说“抱歉”是一种行为,背后彰显出的教育观是:
我的孩子是正在形成独立人格的人,我有尊重他的责任。
这便是朋友式的亲子关系。
01
拒绝控制欲,做孩子行为的引导者
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各种行为方式完全依赖于父母的引导。
如果父母想要完全控制孩子朝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去走,往往会激发起孩子的强烈反抗欲,甚至酿成惨剧。
多少可悲,借爱之名。
高分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里,母亲有一个遥控器,可以完全控制孩子的人生。
考试不及格,可以重来,直到及格;恋爱了,可以重来,让他们完全不认识;贪玩了,可以重来,让他安安分分地待在家里学习。
儿子终于发现,时间好像永远地停在了同一天。
正如妈妈所说:
“不按我说的做,你的人生就会永远停留在这一天。”
儿子终于崩溃自杀,可是这一天也同样被母亲用遥控器强行改变。
儿子无力的哭诉:“你还要我再死几次。”
强烈的控制欲,完全不顾孩子内心的感受,一次次的强制停留时间让孩子最终走向了崩溃。
我们并没有这么神奇的遥控器,但我们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教育思维?
你还小,什么都不懂,我说了你也不会懂,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都多,砍掉你的那些长错了地方的枝枝蔓蔓,未来有一天你肯定会感谢我的。
恰恰忘记了,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独立思考的人,不思考错误产生的原因,仅仅改正错误行为本身都只是屈服于淫威之下的不明就里,只会教育出虚伪的人。
反观那些愿意以朋友身份引导孩子的家长。
张亮在《爸爸去哪儿》里坦承:自己是完全没有准备孩子来到这个世上的。
但他说,不能重复他的家庭对他的教育悲剧。
张亮的父母亲都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所谓的家庭教育不过是严厉的配合而已。
他失去了美好的童年,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很多事,直到现在他对这种教育方式还心有余悸。
他说;
“我自己也不过是个孩子,我算是跟天天一起成长的。”
天天在节目开始时的表现并不好,到达灵水村后不愿意进房子,不断地在抱怨“房子好恶心、好臭。”
张亮先是对天天的行为表示理解,他知道儿子的洁癖,不是一天就能改变的,这样的理解让天天多少有了些许安慰。
没有不耐烦,也没有强制的命令,而是和他协商各种解决方法。
先是循循善诱“这里有鸟,你快来”又问天天“要不要像我一样憋气”,最后身体力行,扛着天天进了房间。
天天也接受了这样的方式,成功的克服了自己的洁癖。
真是羡慕天天有这样好的父亲,就像是朋友,在你无助抱怨之时,给你提出建议,让你自己去选择、去决定。
教育引导的第一步永远是先通情,你不通情,就指别望他达理。成人世界不可能,孩子的世界更不可能。
也有的父母会担心,对孩子毫无要求,处成了朋友的关系,我哪来的权威可言?孩子怎么会知道我的原则和底线呢?
其实,真正的权威从来就不是强制的要求,而是在一件一件的小事中,引导孩子学会更多事情,明白更多道理,权威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闺蜜说》第二季里,张晔子和爸爸张潮的相处模式羡煞了很多旁人。
从称谓开始,就以朋友相处。
不是孩子小就不懂得信任,而是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学习尊重他们正在形成的独立人格。
孩子会慢慢长大,不用担心,他会和你一样,知荣辱、明道理。
如齐豫《女人与孩子》中唱到的:
陪他长大,给他很多很多的爱,让他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梦。因为一个小孩是一个神秘的存在,跟星星一样奇异,一样发着光。
02
放低姿态平等交流,才能和孩子互通心灵
父母要丢掉那些高高在上的姿态,俯下身子和孩子交流,才能让彼此都舒服。
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才能感受孩子内心最隐秘的情感。
韩剧《请回答1988》中,女主德善家中排行老二。
爸妈都会照顾老大和老三的感受,却唯独忽略了德善,连她的生日蛋糕都要和姐姐一起分享。
德善终于受不了了,崩溃大哭。
爸爸第二天就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并向德善真诚地道了歉。
所有的委屈心酸,都在那一刻被这样质朴的父亲化解。
爸爸没有错,都是为了孩子,但有些方式是孩子还接受和理解不了的。
父母偶尔放低姿态,能让彼此敞开心扉。
让孩子先有自尊再懂道理,没有自尊的明事理只是泡沫。
高考状元,北大深造赴美读研的王猛,在外人眼中看来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让人不禁羡慕:这样的孩子家教一定很好。
但事实是,王猛已经12年没有回家过年,并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彻底和父母决裂。
在王猛长达万字的信中,控诉了父母对他控制欲极强的童年生涯,甚至上大学后患上了心理疾病。
对于这样的悲剧,父母表示:这是我们对他的照顾。
不可否认,王猛的父母是爱他的。
希望他成出人头地,希望他有一个成功的未来,只是,这是以他们标准中的成功作为参考的。
爱的方式出了问题,就是疯狂。
在这个流量大爆炸的时代,有那么多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了父母。这究竟是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还是父母亲的爱出了问题?
恐怕还是要从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关系上去寻找到答案。
网友美亚写过一篇文章《对爸妈,我们能做到的最大的孝是什么?》
文章中,美亚详细描述了父母和自己对这个时代的认知方式的巨大差异。
父母甚至不能理解一件真皮大衣为什么不能手洗?
美亚说:“同样耐心给过我启蒙的父母,有朝一日对世界的更迭力不从心,却羞于求助于我。”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朋友,一起去面对这个世界,一起去成长?
我们应该成为同频共振的朋友,一起跟上这个时代的前进。
不想有一天,会在孩子的朋友圈中问出:“这件衣服为什么要干洗,多浪费钱”的问题。
不是亲情容不得犯错,是人性,借以亲情之名,会变懒,不经营。
恰如美国育儿专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说:
要做温暖又有约束性的教育。
放下自己的架子,从内心深处不断质疑自己的认知,和孩子一起成长,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我们才能变得温暖而不失底线。
03
朋友式的亲子关系,让我们更加接近幸福
幸福,是我们所有人一生都在追求的。
亲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好,才能让父母和孩子都处在爱和被爱的幸福中。
相爱相杀的事情,我们见过太多了。
但朋友式的父母关系,才更有助于两代人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幸福。
《非常静距离》中,侯明昊接受采访时谈到了父母和自己的关系。
言谈间都是幸福,让人不禁心生羡慕。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找到良好的相处之道,让孩子感受到一生的幸福,这才是我们为人父母真正的内在诉求。
也许,比那些成功的标准更让我们接近幸福。
前段时间,《奋斗》中的男演员朱雨辰带着妈妈上了综艺节目,但母子之间的相处关系却备受诟病。
会干涉儿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生命去对待儿子,完全失去自我。
对于这样的爱,大部分网友表示:很窒息。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经说过:
幸福的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家里没有控制欲很强的人。
父母自己过的开心,不需要用孩子去弥补自己内心的遗憾,这样的家庭中才能催生出独立但又紧密相连的个体。
有一段很经典的话: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很伤感,但也很现实,终有一天,我们都要面对分别。
像朋友一样,我们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彼此。
你不会是我火烧眉毛的生活,但我们都会站在彼此灵魂的深处,互相守望。
愿这世上所有的父母和孩子都能互相善待。
棕妈工作室
棕妈:初中英语老师,10岁男孩妈妈;读书达人,每年阅读书目200+;电影狂人,每年贡献票房2000+;心理学感兴趣,小毛头hold得住;人类灵魂的小裁缝,擅长自黑的不辣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