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楚之亡|战国二起之楚与春秋楚国实力有着本质区别

2019-10-16   小聪历史客栈

楚国,春秋早期诸侯国,至战国楚威王时期,因为其祖父楚悼王不拘一格任用吴起变法,加之到他之前,中间历代名王的励精图治,以至于楚国在战国二次崛起。著名纵横家苏秦也评价其“地方圆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主之姿也”。 所以彼时楚国的强盛是有目共睹的,但此国却在其子怀王时期迅速衰落,可见这个南方霸主到战国之后外强中干之本质!

而春秋早期,楚国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武王时期僭越称王;再到成王时期攻灭数国、拓地千里;庄王之后任用孙叔敖兴修水利,与民休养生息, 陈兵洛邑、问鼎中原,强盛之态可见一斑,就算之后晋楚争霸,遇晋国不世出天才晋悼公,又发生了共王的五子三王之乱,楚国仍然可以凭借底蕴与晋国举行两次弭兵之会,平分霸权!

差距之大,显而易见!

图1|楚国辽阔疆域

个中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战国楚君自身素质:难复先祖成、庄之雄才伟略!

我们可以先来捋一下 :战国楚国最强之君 ,除开昭惠(因为局势未明),就是悼肃宣威。其中悼王大胆改革是最接近成庄的有为之君,但在其为王的二十一年(前402-前381)间,变法只有最后五年,前面十多年一直被三晋欺凌,以春秋楚国独抗强晋的底蕴,加之魏文侯已在前396年去世,其子武侯与他差距千里!所以即使失都再复,个人自身素质如成庄一样也不至于这么惨。何况天不假年,悼王变法五年就赫然崩逝!

而肃王只是诛灭了七十余家封君,使王令畅通,为宣威盛世打下基础,之后数年间并没有大的动作!

最后宣威二主,其个人素质在当时各国中确实算佼佼者,但实际宣王在位的(前370-前340)三十年间,楚国过于紧盯淮泗地区(淮北和以宋国为首的泗上十二诸侯,大致是今江苏徐州方圆数百里),各国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宣王去世的前340年:秦国商鞅已经变法二十余年;齐国名臣邹忌也已经主持数年改革,至前341年,更在马陵一战中大败魏国,一举夺得霸主之位。但楚国仍然只是凭借底蕴,慢慢发展!“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国家发展如是,所以楚国之后被秦齐反超是必然的!《史记.楚世家》对于宣王时期的国际形势也有简单概述:

秦始复彊,而三晋益大,魏惠王、齐威王尤彊。

战国楚国最后雄主威王个人素质可以说超过其父宣王,堪比祖父悼王,不仅徐在州一役大败如日中天的齐国,而且他对于当时国际形势有着非常清楚的认知,《战国策.楚策》记载了他和苏秦的一次谈话:

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

里面主要提到了三点:

  • 秦国的实力和野心:虎狼之国,有吞并巴蜀、占据汉中的野心(巴蜀汉中都在楚国上游)
  • 韩魏的态度:无法确定
  • 楚国群臣无法为楚王分忧:没有得力助手

这不仅是威王的担忧,也是楚国当时的真实处境,而且之后威王只在位短短十一年就于前329年去世。因此总体上来说:战国楚君的个人素质是不如先祖的。

图2|徐州之战大败齐国的楚威王

历吴师破郢、昭惠二主复国之后留下来的贵族政治(封君)

到战国时期,楚国还有一点和春秋大不相同,即惠王时期就遗留下来的封君问题。虽然对外攻灭陈、蔡、杞等国,又平定白公胜之乱,同时重用贤臣,体恤臣下。使得楚国以大国强国之态踏入战国;如果考虑到三晋未起,越国内乱,齐国自桓公之后一直稍逊于晋楚等国。彼时之楚,国力为诸国之首。但是惠王在位时期除了众多功绩之外,为了收拢人心,开始大封封君。封君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来周天子分封制(封土食邑制)的基础上为楚国众多贵族分封食邑,并加上君的称号,俨然国中之国,王权大幅削弱。到战国中后期,他们已在朝堂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仅在惠王一代,就封了十三位,之后陆续加封,到怀襄之后,封君数十,大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也陈述了封君之弊: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吴起对封君之弊一针见血,他们只会让楚国变成贫国弱兵,与国家利益冲突显而易见。

图3|战国楚国兴衰系于一身的楚惠王

战国相对于春秋主旋律已经从争霸变成了兼并统一,国际形势更加错综复杂,但是之后历代楚君并没有转换观念,作出进退得宜的正确决策

典型就是怀王从连齐抑秦到幻想连秦平分天下的错误国策转变。

彼时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崛起,成为新贵,东方各国深恐秦国坐大。针对这种情况,东方各国国力之首的齐楚迅速达成默契:先在前318年,以怀王为纵长,开始了六国第一次合纵,然后长期结成同盟,抑制秦国东出!更在前313年,派两国联军攻秦曲沃,斩断了秦国东出的触角。以至于秦国患齐楚之强,派张仪到楚国游说怀王,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诱饵,迫使怀王与齐断交!这一决策,很快掀起了惊涛骇浪,与齐威王在桂陵马陵两战大败魏国,使魏国跌落神坛一样,之后怀王向秦国讨要土地,感觉受骗后,迅速发动了打击秦国的丹阳蓝田之战,但不幸大败而归。《史记.楚世家》也记载了这两场影响战国进程的战役:

(楚怀王)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于邓。楚闻,乃引兵归。

经此两战,楚国逐渐衰落,统一天下机会更加渺茫,相比春秋,其在诸国中的地位也是一落千丈!

图4|丹阳、蓝田之战

春秋之后楚国吸收中原礼乐文明,逐渐失去了先祖的进取精神

楚国在春秋早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自称蛮夷,行事不拘一格,有很强的进取心,比如楚武王准备攻打随国。”随曰:我无罪,楚以我蛮夷也”直接反驳后,三伐随国,打下了彼时中国最大的铜矿,逐渐使楚国冶炼技术为各国之首;之后楚成王更是兵不厌诈在泓水之战中大败宋国,在中原国家中树立了威望,为后来庄王称霸奠定了基础!

到了怀王时期, 蛮已去、诈未立,相对纯粹,恪守周礼,以大国自居,导致最终为张仪所骗,后来更发生一系列战争,楚国迅速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在半个多世纪后,楚国最终于楚王负刍五年(前223)为秦国所灭。《史记.楚世家》也为这个先秦时期精彩绝伦的国家,画上了句号:

五年,秦将王翦、蒙武遂破楚国,虏楚王负刍,灭楚名为郡云。

图5|数代进取,形成繁盛楚国

纵观楚国八百年,明君贤臣不计其数,但是发展到战国就不再那么有声有色,甚至被后起之秀-秦国灭国,其中原因值得深思,今以春秋战国,不同时期的楚国进行实力对比,来探析个中原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战国策.楚策》
  • 《史记.楚世家》
  • 《韩非子.和氏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