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贵桥,苏州山塘街出镜率最高的“网红”

2019-07-29   姑苏好时光

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白居易当初开辟山塘街的时候怎么也想不到这里竟然可以繁华千年

要是唐代一群顶尖诗人在天上聚会,酒到微醺大家纷纷拿着自己的作品炫耀、争论不休时,白居易一定会站出来说:

“大家静一静啊。论诗作呢大家各有千秋,我还是首推太白兄、子美兄,但是啊——我也不是谦虚,论写诗我不敢说第一,但要说搞建设在座各位恐怕都不如我了。”

从明清两朝到今天,除了战乱时期短暂的萧条外,山塘街始终商贾云集,游人如织。长期的繁华还带来了古建筑的扎堆,老宅、古桥在这里就是寻常的景色。

光是山塘河上的古桥就有十来座,山塘桥、通贵桥、新民桥、普济桥、望山桥……每一座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不一样的造型,每一座都是姑苏的一个文化符号。

通贵桥,在山塘桥的西侧,可能是所有山塘街的照片里出镜率最高的意象了。据记载这座单孔石拱桥最早修建于明朝弘治年间,算起来已经是500多岁的高龄了。而它的修建并不是当时政府的什么实事工程,而是出自一位苏州退休高官的手笔。

吴一鹏,苏州人,姑苏城内有名的吴阁老,曾担任过正德皇帝的老师。他为官风评极好,也入选了沧浪亭五百名贤石刻,去世后大才子文徵明还专门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当时他家就在山塘河的一边,恰巧他有个好友住在河的另一侧,两人经常来往,时间长了就发觉总是要绕路很不方便,于是吴一鹏决定,要不干脆直接造座桥吧,方便和朋友往来,也方便其他路人

于是这座最早为了与贵友连通的桥就被后人称之为通贵桥,也有人说只要跨过这座桥就可以通向富贵。(相传隆庆二年,通贵桥上曾出现五色彩云,因此又名瑞云桥。)

通贵桥下的狸猫

除了造桥,他还专门开了一条支流、造了个私家码头,就为了方便亲戚朋友来家玩,要不说人家是大官呢,做事情妥妥的都是大手笔。

走下通贵桥不远,就是吴一鹏的故居玉涵堂,这是苏州古城外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筑,早已成为江南宅居的典范。

玉涵堂俗称“阁老厅”,同样500多岁了,占地面积近5000方,房屋分为四路五进,基本保持着明代官宦士绅大型宅第的格局,除了主厅玉涵堂的主要结构还是明代留下的以外,其余都是清代及民国年间的建筑。从砖雕门楼到蟹眼天井,到别具一格的后花园,依稀可见从前大户人家的风采。

据说当年贝聿铭为了设计好苏州博物馆便在苏州古城内寻访考察,曾经来到山塘街,在通贵桥下驻足停留了许久,对助手感慨说:“就要这种样子的。”

除了建筑大师,通贵桥还吸引来不少导演的注意,著名导演苏州人李少红就曾在这里取景,拍摄改编了同为苏州作家苏童的同名作品《红粉》,在90年代把苏州展现在了全世界的眼前。至于每个季节扛着长枪短炮来这里拍摄的摄影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

一座通贵桥横跨并不宽阔的山塘河,两岸枕河的民居、茶馆、酒肆、书场挤挤挨挨沿着河流看不到尽头,桥上是络绎不绝的游人,桥下是偶尔摇曳穿行的游船,每个人都成了彼此眼里的风景,难怪苏州诗人范广宪曾写过这样的句子:

“倚楼人悄小帘垂,通贵桥头暂泊时。酿出山塘好风景,满堤稚柳细如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