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六万人“嗷冬至”同吃大锅牛娃子饭

2019-12-23   新甘肃客户端

山丹六万人“嗷冬至” 同吃大锅牛娃子饭


山丹县2019年冬至民俗文化活动现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摄

新甘肃客户端山丹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寒谷春生好风催,冬至新阳领春来。12月22日,传统节日冬至,在张掖市山丹县城郊的清泉镇祁店村,一大早,村文化广场上就已经是炊烟袅袅,热气腾腾,人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相聚在此一起“嗷冬至”,数万人同吃牛娃子饭成为独属这里的冬至节日符号。

上午10时许,祁店村四围的村道上已经是车山人海,由于当日天气晴好,又适逢周末,来自山丹当地和周边县区的人们将祁店村文化广场周边围的水泄不通。11时许,山丹县2019年冬至民俗文化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嗷,嗷,冬至了,嗷,嗷,不睡了;嗷,嗷,做饭了;嗷,嗷,上地了!”乡村大舞台上,“嗷冬至”表演让客人们乐的前仰后合,而广场东侧,数十口大铁锅一字排开,锅底炉火熊熊,大厨们精心准备的牛娃子饭正准备下锅,人们在大锅前排起了一列列长队,等待品尝冬至节节日的山丹美味。

中午12时半,头锅牛娃子饭出锅了,本来静静等待的人群一下子沸腾了,空气中弥漫着牛娃子饭的特殊香味。一口口大锅前,村里前来帮厨的妇女们动作娴熟地接过一个个饭盒,为客人们盛满香飘四溢的牛娃子饭,而盛到饭的人们就地站着开始吃了起来,惹得后面的人们咽着口水焦急等待。

“去年就因为来晚了,排队到最后竟然没吃上,今年我有经验了,大清早10点过一些便开始排队,终于吃到了牛娃子饭。”来自山丹县的彭女士告诉记者。

山丹牛娃子饭就是把和好的面揪成豌豆大小的面蛋蛋,将小面蛋放在洗净的梳子上,用拇指摁住一跐,成一个有梳纹的面花面卷儿,像个中间大两头小的花牛犊,还要做小蝌蚪、小鱼、小锅锅,做好的面食加上菜、肉等做一大锅牛娃子饭。祁店村产业园支部书记吴多昭介绍说,今年准备了10头猪、1万斤面,现场架设了68口锅,准备了5万套饭盒,来款待远方的来客。但让吴多昭担心的情况还是出现了,今年来的客人超出预期,达到了6万人,好在有部分客人自带餐具,同时广场上也有大量的当地特色小吃摊,分流了一部分客源,让待客的压力减轻了一些。


市民排队盛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市民们开心享用牛娃子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翟继宗

现场的文艺表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陈建新

今年的山丹县冬至民俗文化庙会以“冬至民俗在祁店·非遗传承看山丹”为主题,内容丰富,除了品尝牛娃子饭之外,还有民俗文艺节目展演、山丹地方特色产品展销、“丝路重游”体验活动、篝火晚会、“温暖冬至”抖音视频大赛等,成为张掖乃至我省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冬至节文化活动之一。

山丹县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冬至民俗文化庙会的举办旨在通过多项民俗文化活动,深入挖掘独具山丹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全方位展示山丹民间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的人了解山丹、走进山丹,让山丹走出甘肃、走向全国。

山丹,自古就是丝路重镇,绵延3000年的悠远文化薪火相传,沉淀了多元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近年来,山丹县深入推进文化旅游大县建设,县内各类文化遗存得以有效保护,山丹剪纸、烙画、麦秆画等民间手工艺品走出国门,山丹罐罐席等地方传统特色美食被复活传承,乡村民俗文化展览馆影响越来越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庙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祁店冬至民俗文化节、赐儿山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已成为山丹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扩大了山丹知名度。

祁店冬至民俗文化活动已连续举办五年,成为山丹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其间,通过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活动,全方位展示山丹民间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群众和宾客一起看农民戏、过农民节,感受最纯粹、最热情、最具历史底蕴的文化山丹。

牛娃子饭就要出锅了。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陈建新

特色小吃摊前孩子们愉快玩耍。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现场的民俗文艺展演。

当地特色文化商品展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