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是小气鬼!""妈妈我不懦弱!"请不要随意给孩子乱贴标签

2019-07-24   文娟育儿

【一】

在早教群里看到有位妈妈说,她家两岁半的果果太过小气自私,还有点霸道。每次吃东西都是一手抓一个,让他喂家里人一口他完全不同意。

出门都是自己拿着玩具在玩,如果有同龄的孩子跑过来要加入,果果铁定会一手推开对方,紧紧护住自己的玩具,生怕对方给他抢了去。

就连游乐场里的滑梯,当果果看到有孩子在玩,都要过去把对方推开,只允许自己玩。

妈妈每天要不断的和对方孩子的父母道歉赔笑脸,然后怒气冲冲的告诉他要懂得分享,但只要语气稍微重一下,孩子哇的就哭了,怎么哄也哄不住。

下一次依然还是这样。

妈妈为此很头疼,总担心这么霸道的孩子以后连个朋友都没有。

有宝妈开玩笑,"要不你赶紧再生个二胎,有了弟弟妹妹以后老大就懂得分享了。"

看到这句话我想起我妈也是同样这么告诫过我,说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吃独食吃惯了,觉得什么都是自己的,没有人和他抢,所以他一路成长下来都很自私。你还是趁着老大还小赶紧要个老二吧,也好让老大从小就知道东西不只是他一个人的!否则过惯了吃独食的日子,等他长大了以后铁定不同意你生二胎,说不定还会威胁你!

其实孩子自私和有没有二胎一点关系都没有,孩子天生就有利己倾向。从一岁半到两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了,意识到自己的东西自己有处置权,别人不能随便拿,慢慢地就会进入物权意识敏感期,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

这时候家长千万不要乱贴标签,认为孩子自私小气,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物权归属的处理。我们应该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行为。

【二】

还有一类很常见的宝宝,他们过分谦让胆小,不知道争抢,只是一味让。

比如我同事家两岁儿子乐乐,长得水灵帅气,谁看了都想亲亲抱抱举高高,而且他语言发育早,才一岁半就已经能说清楚长句,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独立唱几首喜欢的儿歌。每当大家夸赞她的儿子聪明,说乐乐长大后一定是迷死人的大帅哥,同事总是发愁地说:"可他实在是太懦弱了,这一点总让我很生气。"

带乐乐在小区花园里玩,乐乐正高兴得拿小铲子玩土,只要有其他孩子跑过来玩,无论比他大还是比他小的,乐乐每次都后退说一句"不玩了"转身就走。

去游乐场玩滑梯玩得高兴,已经坐在滑梯口准备往下滑了,又上来一个小朋友,乐乐慢慢起身把滑梯口的位置让开。

如果乐乐看到一个喜欢的场地正兴高采烈地往那里跑,正好半路上有其他小朋友比他先一步到达,乐乐就站在原地再也不往前去了。

场景多到说也说不完,虽然乐乐总是那么谦让,从来都不和小朋友们争抢,但同事知道,每一次他其实都特别想玩。

同事很着急,面对自己喜欢想玩的东西,他怎么就只知道让呢?

甚至有时候我带孩子到同事家,孩子拿着乐乐的遥控汽车玩,乐乐一抬头看见了就站在原地哭了。我们知道他是不想让外人动他的东西,但是他宁愿在那里哭都没有想着跑过去把自己的东西抢回来。

同事逗他:"乐乐,你站在那里哭有什么用?赶紧去问小哥哥抢回来啊!要不小哥哥拿走了怎么办?你就再也玩不了了……"

乐乐边揉眼泪边拉着他妈妈的手,一遍遍小声地说:"妈妈帮乐乐拿回来。"

同事摇头叹息,这该怎么办呢?乐乐一直这样的话,一定会在社会里吃亏啊!

宝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让"的呢?其实孩子这种看似大方的行为并不是他的本意,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家长破坏了宝宝的物权意识敏感期,所以才会令他保护不了自己的东西。

家长此时也不要随便就给孩子贴上懦弱、蠢的标签。

【三】

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如口腔敏感期、手敏感期、物权敏感期等。

而幼儿在进入物权敏感期时通常有一些典型的特征:

在语言方面,不断重复使用我的、我的。

对自己的玩具或食物,即使在其他小朋友没有争抢的情况下,也会对对方说这是我的。如果发现其他人多看了一眼或者摸了摸,就会重复告诉对方:我的,我的!这是语言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特点。甚至也会认为妈妈是我的,爸爸也不能碰妈妈。

在动作方面,会伴随攻击行为。当孩子面对自己喜欢的物品,看到有其他人靠近就会选择攻击对方,以此方式来捍卫。

在情绪方面,容易冲动听不进劝。常常处于激动状态,无法克制,会用大声说话或者哭泣来表达内心的情绪状态。

当孩子对于喜欢的东西,无论是他自己的还是家长的,他都会说"我的",如果家长不计较,直接让给了他,就让孩子慢慢成为了"小霸王",认为只要是他喜欢的东西都会得到。所以也就导致在外面跟同龄人一起玩耍,不仅不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物品,也想把自己看上的对方的东西占为己有。

同理,如果宝宝在物权敏感期萌芽阶段,父母执意让宝宝分享,人为的破坏了孩子的物权意识,一开始宝宝会很痛苦,但慢慢的他就会认为再喜欢的东西也必须分享。

我的婆婆时不时会这么做,当孩子拿着饼干正兴高采烈地吃,奶奶在一旁突然笑眯眯地对孩子说:"宝贝,把你的饼干给奶奶吃一口吧!"

孩子摇头,紧紧护住饼干说:"不给!"

奶奶继续逗,"哎呦宝贝怎么这么小气呀!你给奶奶吃一口,奶奶明天再给你买一个大的!"

孩子被逗的心动了,就把手里的饼干递过来,这时候奶奶笑着又还给了孩子,"奶奶不舍得吃,还是我们的宝贝吃吧!"

一旦听到婆婆这么说,我总会出面制止,说婆婆破坏了孩子的规则,最好不要这么逗。婆婆却说我小题大做。

我相信很多家庭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甚至有些父母也这么做,但是大家想过吗?每当家长假意要吃或者玩孩子的东西,而孩子真的给了又说不要,也会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他们不会真的拿走的东西!他们都会再给我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根本没有成人这么多假意的弯绕。

往往这时候家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孩子的物权敏感,当孩子一旦真的被要求分享或者有人抢他的东西时,以往的经验一定会耽误了孩子的判断,认为对方不会真的拿走,还会还给我。

【四】

争与让都是宝宝天生就有的性格,作为家长,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孩子,认为孩子太自私或者没出息。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现在就下结论为时过早。

最应该做的就是要教给孩子适度的争和让,让他真正明白什么时候对别人谦让,什么时候一定要争取,让孩子学会适度和小伙伴分享来结交朋友的同时,也知道向他人争取,满足自己的心愿。

1.家长需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物权敏感期

在物权意识敏感期出现之前,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分清楚什么东西是我的,什么东西是你的,什么东西是大家的。这个东西什么情况下可以动,什么情况下我需要去问别人可不可以。

如果这个东西是自己的,那别人要动也要看看我愿不愿意,也就是我对这个物品拥有使用权和决定权。如果家长做到了尊重孩子的物权意识,孩子会很快度过这个阶段。

切忌这时候强迫孩子去分享他不愿意分享的东西,这意味着你在告诉孩子,他也可以拿别人的东西。

但是当孩子愿意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家长,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像我婆婆那样对孩子说我是逗你呢!拒绝了孩子的分享,孩子会感到失望和不解,渐渐就不愿意分享了。

2.让孩子明白谦让的真正含义

给孩子读一些关于争抢和谦让的绘本,告诉他什么时候必须遵守规则,什么时候可以谦让交朋友。

平时要有意识地告诉他,如果你不想给就拒绝,想给的话就主动给予,也让孩子了解到东西分享给其他小朋友玩,自己还是可以把它要回来的。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

但是做决定前一定要想好,决定了就不能后悔。

带孩子去户外玩,如果遇到类似的场景,就和孩子讨论一下此时是否该谦让,为什么该呢?为什么不该呢?让孩子自己说出他内心的想法和他自认为的道理。

3.先输入后输出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分享这样一个好品质,但是要想给孩子建立一个真正的分享,有一个原则要遵守,那就是先输入后输出。

只有孩子先感受过被分享是一个美好的体验,才会把这个美好传递出去,使用在其他同龄孩子身上。

请作为家长的我们,都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心平气和,用耐心和爱心来浇灌宝贝,不随意贴标签,不破坏孩子的心理发展轨迹,让宝贝的成长道路健康快乐。

希望在家长的精心教育和呵护下,宝贝们都能拿捏好分寸——不去抢夺,也不会被抢夺。愿意分享,也懂得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