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这几个城市正在迎来大量置业人口

2019-12-13   大胡子说房


人在他乡,家在故乡。有家的地方就有幸福,家不仅是容纳灵魂与肉身的居所,更承载着对家人的爱与责任,返乡置业家人团圆,成为众多漂泊在外奋斗者的人生必选项。但置业程序繁多,大多数购房者日常工作忙碌,没有太多余绰时间,举家团圆的春节长假期间便成了返乡置业的绝佳时机。


白岩松说,30岁的时候,人得学会做减法。

在30岁之前,你要玩命做加法。因为世界很大,机会很多,你要拼命去尝试,才知道命运的眷顾会在哪里等着你。

但30岁之后,四处乱跑的年纪已经过了,不是所有适合你的事情都该去做,也不是所有有机会的城市你都该去闯一遍。你需要找准一条路,开启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过不了多少天,第一批90后就30岁了。曾经的他们也许拼命在一线城市寻找机会,不停地在给自己做加法。

但随着年纪的日益增长,他们终究还是选择回归生活、回归家庭、回归幸福。

他们可能去了离家乡更近的那个二线城市,因为那里的房价更温和,或者,那里的阳光更温暖。

掏出一份全国房价收入比,四个一线城市无一不在前十名当中,用脚去想也知道,选择一个离家近的强二线定居,生活压力会更小。

如今,这种从一线城市回流二线置业的浪潮,已经成为了中国的一个新趋势。

尤其房价收入比排行第一,买房自住“最不划算”的深圳。尽管每年仍有几十万的人口流入,但这些人在深圳赚了钱之后的买房选择,很多都倾向于非深地区。

1.逃离深圳,真的是趋势吗?

诚然,广深两地敞开怀抱迎接移民,2018年的增量分别达到49.8和40.6万,但很明显的是,在高房价的巨大压力下,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打工”谋生的,并没有安居置业长久留下的打算。

据腾讯房产调查的数据显示,73.8%的在深受访者正在考虑或已在非一线城市购房,另外14.8%的受访者则有所富余地表示一线和非一线城市的房产都会考虑,仅有11.3%只考虑买深圳的房。

无论从新房访问热度还是同比增速来看,深圳的表现完全不如众新一线城市。


从新房热度来看,有6个新一线城市值得重点关注:西安,重庆,武汉,成都、沈阳和郑州。

这几个地方,分别吸纳了来自于中国五湖四海的一线回流人才,这些新一线城市不仅经济发达,其文化、饮食、风俗、语言和气候也和他们家乡极为相似,同时离自己家也更近一些,于是,他们成为了各自片区的返乡置业首选。

西安,整个西北五省的人口纷至沓来。

成都、重庆,西南地区的两个最佳选择。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呼之欲出,东三省人民情之所钟。

武汉,长江中下游一带最发达城市。

郑州,中原地区1亿多人口的置业宝地。

至于长三角一带,经济发达的城市多,人民可选择的余地也多,就没有像以上几城一样虹吸效应那么明显。

不过,从人口流入来看,杭州、宁波、合肥、南京这几个长三角城市均有不俗的表现,长期来看,这些城市的房价支撑基本面也很足。

不过,新一线城市的房价的确便宜不少,可就业机会、营商环境和财富机遇,不也少很多吗?

的确,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的经济差距仍旧巨大,但大数据告诉你,这种差距正在慢慢缩小。

2新一线城市,机会就那么不如深圳?

且不谈2019前三季度新一线城市8%左右的平均GDP增速高于深圳的6.6%。

我们说点实打实的薪资差距。

据智联招聘发布《2019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本季度北上广深的平均月薪环比涨幅均在3%以下。

而南京、宁波、武汉等新一线城市,和厦门、佛山、南宁、贵阳、福州、无锡等二线城市的平均月薪,环比增幅在5%左右。

随着新一线和强二线的经济发展,与一线城市的薪酬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今天,二线城市对中高端人才,也可以开出一份体面的收入,尽管和北上广深还是有差距,但这种差距远比房价的差距要小。


曾经,一个程序员小伙在深圳科技园可以拿到1万5的月薪,而在武汉光谷,可能只有8千。如今,他在深圳可以拿到20866元的高薪,而光谷的14334,似乎也没有差那么多。

拿中高端人才收入和房价这两个维度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对比,二手房均价1.3万的佛山,1.6万的成都,1.6万的东莞,1.1万的长沙,1.5万的无锡,还有1.8万的武汉,都是中国性价比比较高的城市,同样也是现在以及未来回流置业人群的重点选择城市。

当然,这些新一线城市的魅力,并不是说只在工资和房价上,其带来的生活体验,也是十分令人神往的。

3. 新一线们,值得吗?

从一线回到新一线,你可能放弃了未来的机遇、自己的梦想和下一代的起点。

然而,你的生活感和幸福感,大概率是能提高的。

上海有2400万人口,66家三甲医院,西安只有1000万人口,但却有41家三甲。

我曾在西安学着当地人徒手掰泡沫,块儿太大了还被老板娘打回重掰,一切都很有生活的滋味。

但如果在上海,这种可以让机器去做却非要自己来行为,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武汉的中考很难,6.98万人参考,普高仅录取3.92万,录取率只有56.1%。可在深圳,这个数字是44.4%。

我曾在武汉的江边踱步发呆,看三五成群的市民谈笑风生,热辣而分贝十足的武汉话,填满了江城盛夏的夜晚。

但如果在深圳,填充夜晚的一般都是灯火通明的一个个写字楼小窗格。

长沙1万5的房子,窗外可以不是湖景就是江景,而北京1万5的房子,窗外。。。不,没有窗外,因为北京市区1万5恐怕只能买到地下室。

我曾在长沙的湘江边和朋友吃着小龙虾吹着小牛皮,朋友来自衡阳,刚落的长沙户口,再过一阵子就可以买房了,而在北京,户口。。。算了我们进入下一段。


4.新一线们,有未来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年,曾经的一线城市,动辄十几个点的GDP增速,让无论是去工作、创业还是购房的人,都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经济红利。

可今天,前0.5%的精英阶层基本成为既得利益者,再想去深圳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红利,确实比以前更加困难。

当然,这并不是说深圳就没有机会了,示范区的大门永远为每一个追梦者敞开,只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新一线城市们,同样在崛起。

成都2019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达到恐怖的11.52%,这几年吸纳了大量的北上广深回流人才。

仅成都高新区,就聚集了京东方、深天马、中光电、富士康、戴尔、联想等龙头,已然形成从上游原材料、中游显示面板到下游终端生产的全产业链。其电子信息业有望成为中国下一个万亿产业集群。

和深圳制造业外移不同,成都这几年恰好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由于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等企业成本相对较低,其电子信息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技术又处于全国前列,成都成为了中国高端制造业的一片沃土,按照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其将在2022年制造业产值突破2万亿。

成都

武汉的军运会把整座城市搞得灯光璀璨焕然一新,但这些表象并不能带来实质的城市发展,武汉真正值得肯定的是它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武汉拥有全国第二多的大学生数量,却偏偏成为了深圳接收人才的摇篮。由于前几年基建火热尘土飞扬,加之产业落后薪水惨淡,毕业生纷纷逃离此地南下就业。

但是,今天的武汉城市面貌已大有改善,地铁也已经连线成网。更重要的是武汉过于依赖钢铁、汽车等传统重工业的经济结构,正在向发展新兴领域、互联网和技术公司转型。2018年和2019年,小米、小红书、商汤科技、奇虎360、字节跳动等著名的互联网和高新技术公司相继宣布将在武汉建立“第二总部”,力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截止到2019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已超100万,这意味着,2017年初武汉提出的“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目标,已经被提前两年完成。

2019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世界排名前五的机器人企业中,已有川崎、库卡、ABB、发那科4家落户两江。尽管重庆的汽车和电子制造这两大支柱产业,确实在时代的冲击下略显疲态,但这并不影响重庆机器人产业集群、智能化企业改造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2019年前三季度重庆GDP增速8.8%,高于大部分新一线城市,经济发展并没有受到产业转型的影响。

2018年,重庆的人口流入量15.88万人排在全国第四,仅次于广东、浙江和安徽。大量渝籍务工人口返乡置业,当然,这也跟重庆较大的住宅供应量和较低的房价有关。


重庆

郑州市是中国最大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也拥有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位。靠着区位和交通的优势,郑州已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高地。

郑州的高新产业也许和汉蓉渝相比稍有落后,但河南省1亿的人口体量和足以承接东部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础,是其他城市所难以比拟的。郑州有以富士康为代表的电子智能终端产业等2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河南的城镇化人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大刀阔斧的拆迁和城建也为新老市民提供了优渥的居住环境,这也是郑州能在这十年突然崛起的重要原因。

郑州


这些崛起的新兴产业和转型中的传统产业,一方面是给回流就业的人一份符合自己职业期望的工作,另一方面,也给当地带来了收入的增长,和房产购买力的增长。

5. 结

你说,

为什么候鸟要在秋天飞回南方?

为什么江鱼要在产卵时集体洄游?

为什么非洲角马要在六月时规模迁徙?

那些地方气候一定最温暖吗?食物一定最丰富吗?

不一定。

但那些地方,一定最适合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