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疫情正在爆发,当众多人还在幸灾乐祸之时,却浑然不觉,中国也正在面临43年来最困难的一年。
春天刚到,寒冬又至。
中国经济还有压力吗?
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重灾区武汉解封,很多人都对中国经济报以乐观态度。然而,新冠疫情之伤不过是刚刚开始。
如今国际疫情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世界经济都面临“暂停”甚至“倒退”的状态。
中国国内疫情局面虽然得到扭转,但21世纪,中国和世界已经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地球村”三个字不是空口白话,世界各国都已经在全球产业链上形成了明确分工,美欧英以服务业为主要输出,中日德意以制造业为主要输出,其它国家提供各种原材料、石油等上游产品。任何一方受到影响,都会造成全球波动。
2月初,澳洲就因为中国暂停进口,龙虾降价20%仍无法售出,只能将几百吨龙虾送回大海。“小小”一个地球村,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衰退,全球消费者都会减少消费。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中国的贸易量占全世界的12%,如今中国大量的外贸订单,不是被退回,就是在被退回的路上。
即使订单得到延续,但钱货两交的路上仍是重重阻碍。订单虽在,工厂的生产、物流的运输却难以恢复。国际买家的货生产出来了,出货之后,货柜不一定能按时到达港口,到了港口不一定不给你靠岸,靠了岸不一定让你卸在码头,货柜卸在码头,不一定给你提货。更惨的是,如果卡在中途,每天的舱租和柜租、人工都还得付。
疫情之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
3月时,投行中金公司将2020年中国实际GDP增速预测从之前的6.1%下调至2.6%。2.6%的GDP增速是什么概念?是中国近43年来的最低!可以说,2020年将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在中国严防死守之下,仍然用了2个多月才控制好疫情扩散,而现在国外疫情还没有到达高峰,接下来国际将面临多长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这是难以估计的。
但全球危机之下,这也是中国树立世界强国地位的一年。
各国面临新冠疫情举手无措时,方知道中国抗疫之伟大,见识到中国世所罕见的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各国求救无门之时,方知中国之大爱,尽显大国担当。塞尔维亚、意大利、法国……,中国已经向全球超过82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提供了援助。经此一役,中国力量和大爱精神已经深入人心。
在这百年难遇的危机中,在这国运变换之际,中国的发展绝对不能拉下。当其它国家风雨飘摇而中国仍屹立不倒时,便是中国重回世界之巅之时。
国家发展和经济基本面决定了政策方向,在43年一遇的经济增长困难和百年一遇的国家跃升机遇面前,一切都要让路,政策注定是要放松的。
过去我们每当经济面临压力时,都是靠这三招来刺激经济:货币、基建、房地产。而且喜欢先放松货币和基建,最后不得已,才正式放松房地产。
为什么?因为只靠基建难以托住经济,虽然不希望看到房地产泡沫,但是为了稳定经济,不得不放松房地产调控,只是早放松还是晚放松的区别而已。
2008年金融危机:
9月,开启降低贷款基准利率的通道,随后5次降准降息。
11月,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启动高铁投资和大规模的地铁轻轨建设,真金白银砸下去几万亿资金。
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才正式官方表态放松房地产,放宽了二套房首付比例限制。
而现在货币和基建已经放松了。
货币政策上,4月3号,央行12年来,首次下调金融机构在央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年内第三次降准。
基建上,26个省份已经勾勒出50万亿的基建投资版图,仅2020年年内就有8.4万亿投资,毫不逊色于当年“四万亿计划”。
而房地产调控呢?
除了那些补贴、免减税费这种间接放松,直接刺激的调控放松一直都难以落地。驻马店、广州、宝鸡、济南、海宁,一个个都是政策一日游。这些一日游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要么是直接放宽限购,不设任何门槛,要么是直接放宽限贷,同样没有任何门槛。显然,调控放开的这个度还在严控之中。
3月房地产调控政策
然而,这一情况最近有了变化。
4月2日,沈阳全面取消人才落户限制,只要技校毕业,即可落户,几乎可以说是直接放开了限购。
在众多一日游城市试探性调控又被打回之下,是玩得越来越开的强力放松:
3月初,大湾区之一的江门就直接放开限购,但没有引起注意,毕竟城市太小。
3月20日,苏州出台“王炸级”人才政策,本科直接可落户。
而沈阳的全面取消人才落户限制,更是让其成为了全国副省级城市中落户门槛最低的一个。这将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调控力度的转换,预示着房地产调控放松试探期即将告一段落,因城施策将全面铺开,一二线房地产的进一步强力调控也将不远。
昨天,南京就再度放宽落户,45岁以下本科可直接落户,40岁以下大专学历参保半年可落户。
其实调控变松在疫情到来之时就早已注定,现在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控制调控放松的节奏。是要早点放松,主动预防,防范于未然;还是要晚点放松,减少影响,被动反应,精准施策?从之前的政策推出节奏来看,显然选择了后者。
但在全球水深火热,中国经济受挫之际,会不会从被动式放松,转变为更积极的主动预防式放松呢?我觉得这一刻已经到来,沈阳的零门槛落户、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就是一个征兆。
当调控思路真的转变为预防式调控,那么不仅房地产调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也会更大,MLF、LPR利率会继续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也很大可能下调。
新的调控思路,是不是意味新的机会?未必。
沈阳虽然相当于不限购了,但在东北衰败的大势之下,沈阳又能好到哪里去。东北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流失的重灾区,而且经济持续低迷,吉林、黑龙江、辽宁2019年GDP增速分别为3%、4.2%、5.5%,远低于全国的6.1%。
中国房产投资的机会终究还得聚焦在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尤其是大湾区,在全国人口下行和老龄化之下,有全国最强的人口吸引力,最年轻的人口结构。
大湾区在近5年实现了800万人口的净流入,而且人口结构年轻。2019年广东省人口出生率为12.54‰,高于全国人口出生率2.06个千分点。从一线城市来看,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35%,北京24%,深圳7.5%,广州18%,大湾区城市的人口年轻优势非常突出。
在中国人口趋势性下滑,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当下,仍然有大量人口且人口结构年轻的大湾区,在大量新鲜血液的支持下,粤港澳大湾区将全面进入高速发展期,成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极。
最近,新基建成为基建投资的热点,而大湾区同样走在新基建的前列。
全国投资总规模,最大的就是广东,1230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5.9万亿元。而广东的核心,当然就是大湾区,各个城市也都在发力。
广州,3月29日,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发布“新基建10条”,这是全国首个针对“新基建”的产业政策。
深圳,近日正式成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创中心对“新基建”当然也异常敏感。以新基建中最核心之一的5G为例,作为首批5G试点城市,深圳市去年就已建成5G基站1.55万个,平均覆盖密度全国最高,也是全国首个5G独立组网城市。在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中,深圳占比1/4。在5G概念A股上市公司中,深圳以26家上市公司的数量碾压全国其它所有城市。
佛山,是全国唯一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一直积极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发展。近两年,腾讯云、阿里云、华为、京东云等互联网龙头聚集佛山,腾讯区域工业互联网总部也要放到南海。
东莞,火力全开建设人工智能项目,提出建设13个人工智能特色镇。
惠州,今年重点项目中有33项新一代信息技术工程;珠海,开展各类智慧城市项目27个;江门,提出今年上马一批“新基建”,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实现行政村“村村通5G”……
为什么各种投资都集中在大湾区?说到底还是因为利益。你不可能到东北用100亿的投资,去匹配50亿的GDP增长,你只会想用100亿的投资换取200亿的GDP。
当前形势之下,拉动经济增长很重要,所以更加会要把钱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真正能产生作用的地方,而粤港澳大湾区就是最好的选择。
投资热土在哪里?大资金的流向已经告诉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