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带走了岁月,却留下了美好的芳华记忆。那城,那些人,那些事,永远刻在了老人的心里,直到今天也难以忘怀。他,就是已94岁高龄的张世祥老人。
4月20日,阔别75年后,怀揣着对浙江大学的敬意、思念着竺可桢校长、秉承着“求是”精神、情系于湄潭人民,张世祥老人携一家四代人再次踏上湄潭的土地,走进魂牵梦绕的浙大西迁湄潭办学旧址——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
张世祥老人为贵州化工研究院原院长、浙江大学在湄办学期间学子。1945年,怀着对浙大的憧憬,他考入当时西迁湄潭办学的浙江大学,在当时的浙大永兴分校就读,从此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在永兴求学两年,张世祥熟知了湄潭的风土人情,也见证了浙江大学西迁湄潭的历史。
在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里,张世祥老人听着解说员的逐一讲解,慢慢忆起当时上学的场景。老人回忆道:“当时在永兴读书时,住在楚馆,还记得储润科是永兴分部主任,舒鸿是体育老师。那时,体育课是硬性要求,体育不过关,是一定不得行的。”随后,他还谈起与当时同为浙大学子的夫人因“一双皮鞋”相恋的往事。
来到浙大广场,在石碑上找到了他和夫人的名字,张世祥老人激动不已。随后即兴作诗一首,以此来表达出自己激动的心情,并由其子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贵州省委原副主委张树昭提笔书写。
诗曰:
忆昔七十五年前,纾难西南浙校迁。
遵义湄潭永兴镇,楚祠湘馆续庠缘。
挑灯夜读勤求索,淡饭粗茶亦美甜。
有幸今朝游故里,青山绿水艳阳天。
张世祥老人的诗里充满了对过往的不舍,一字一句描绘出当时在湄潭永兴求学时的场景,同时也用“艳阳天”来表达出他对今天湄潭发展成就的赞叹,以及对湄潭明天更美好的祝福。
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黄正义陪同。(融媒体见习记者陈昌胜 实习记者宋易)